Page 6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6

中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尤以洪涝为甚。据统计,2000年以来全球各类自然灾害发
              生最多的前 10个国家排序为中国、美国、印度、菲律宾、印尼、日本、越南、墨西哥、孟加拉和阿
              富汗。而在受洪灾影响的人口中,亚洲占 93%,仅中国就占到 55%,其次是印度,占 21%                                     [7] 。这一现
              象表明,亚洲受季风和台风影响的区域,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很大,历来是全球洪涝多发重
              发的区域。尤其人口数量多、尚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防灾能力
              相对薄弱,超标洪涝发生的概率更大,人为加重洪灾损失现象也更为突出                                   [12] 。由郑州 “7.20” 水灾中
              典型案例的剖析可见,重大群死群伤事件都是自然与人为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16 - 18] 。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治水面临的问题、压力与需求也差异显著。据资料统计及预测                                          [19 - 20] ,全
              球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至 2050年将从 21世纪初的 8.9亿增长至 11.2亿,基本处于平衡态了,他们更
              多关注于老化、损毁基础设施的更新与修复,积极准备应对气候变化孕育的潜在风险;而发展中国家
              的城市人口将从 21亿增长到 55.6亿,其中近 90%的增长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尤其在亚洲,2030年与
              1990年相比,人口千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将从 5座增加到 27座;人口 500万至 1000万的特大城市,从
              14座增加到 34座;人口 100万至 500万的大城市,将从 99座增加到 330座。城市人口、资产及社会
              经济活动规模的增长,建成区面积的急剧扩张,必然会不断冲击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之间基于水的脆
              弱平衡,也必然会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及洪涝灾害加重的困境;城市规模每上一个台阶,都
              必然会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出更高的需求。如果说发达国家治水重在维持已有平
              衡,那么发展中国家就不得不谋求如何不断重构人水之间新的平衡                                [21 - 23] 。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近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推进,流域下垫面土地利用
              方式的转化,以及经济运营规模的扩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加之当代社会经济运转对生命线基础设施系
              统的高度依赖,不仅改变了暴雨径流时空分布规律,亦使洪涝威胁对象、致灾机理、成灾模式与损失
              构成发生着显著变化          [12,23] 。河南 “21.7” 特大暴雨水灾为我们深刻理解高速发展中特大城市洪涝风险
              的演变特征与趋向提供了实例的验证。本文基于河南 “21.7” 特大暴雨水灾的实地调研与典型案例的
              剖析,阐述当代社会洪涝风险连锁性、突变性、传递性的演变机理与趋向,结合国际社会与水共存、
              韧性提升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变化环境下新时代与基本国情相适宜的洪涝灾害防治策略。


              2 郑州 “7.20” 特大暴雨水灾的特征与反思


                  郑州市位于秦岭东段余脉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辖 6区 5市 1县,
                              2
                                                                                                        2
              国土面积 7567km ,其中山地、丘陵和平原各占 4.7%、24.9%和 70%。域内流域面积大于 100km 的
              河流有 29条,属于淮河流域的贾鲁河、双洎河、颍河与属于黄河流域的伊洛河、汜水河为郑州重要
                                                                               2
              的行洪通道。郑州市 2005—2018年,建设用 地总规模 增 加了 702km ,水 域 湿地 面 积 减少 约 30%;
              2020年与 2008年相比,常住人口从 743.6万增加到 1280万,短短 12年中净增 500余万。一座正处于
              高速城镇化进程之中、总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在极端暴雨侵袭下形成的洪涝巨灾,显现出许多意
              想不到的复杂特征,所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值得深刻反思,吸取教训,以利改进。
              2.1 郑州 “7.20” 特大暴雨水灾的基本特征 郑州 “7.20” 特大暴雨不仅引发了山洪、滑坡、城区暴
              雨内涝、河流漫溢决堤、跨沟路基连溃及水库应急泄洪等多种类型的洪水,而且暴露出人类活动留下
              的严重隐患与不利影响,同时显现出高速城镇化扩张阶段洪涝灾害的新特征                                    [1,14 - 16] 。
              2.1.1 人为因素加重了暴雨山洪的危害 “7.20” 特大暴雨过程中,郑州市山丘区 4市有 44个乡镇、
              144个村因灾死亡失踪 251人,其中直接因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冲淹死亡失踪 156人,时间高度集中
              于 20日 13—15时。因灾死亡人口中,大多数为散点分布,超过 10人以上的仅有三处,其中王宗店村
              和崔庙村两处位于荥阳市崔庙镇的同一小流域中                       [16,18] 。调查认定  [1] ,极端暴雨引发山洪和滑坡、跨沟
              路基阻水溃决,应急预案措施不当、疏散转移不及时,是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失踪的主要原因。
                  7月 20日 9∶00—15∶00降雨分布显示,该小流域正处于山丘区 4市降雨量最大的中心区内。王宗
                                                       2
              店村上游有 3条支沟,集水面积约 21.95km ,其中修 建了 8座 山塘 谷坊 和 23条横 穿山 沟的村道。
                —  7 5  —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