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3 - 2024年第55卷第2期
P. 123

图 4 1986—2002年枝城站和沙市站水位频率


















                                      图 5 1986—2002年关洲和突起洲可用遥感影像对应水位级分布

              淹没频率面积占比分布并不均匀,可划分为 0~5%、5%~20%、20%~50%、50%~95%四级区间。统
                                                                      2
                                                                                                        2
              计各级区间像元所占面积分别为 0.22、0.28、2.85和 1.53km ,占 95%频率以下滩地面积 4.88km 的
              4.5%、5.7%、58.4%和 31.4%,可见关洲滩面以淹没频率高于 20%的中高淹没区为主。以上 4级淹没
              区间的像元空间分布见图 6(b),这与关洲滩面的地势特点相一致。
                  根据图 7(a)中突起洲滩面的各级淹没频率面积占比,可大致划分为 0~5%、5%~50%、50%~
                                                                              2
              95%三个频率区间,各区间像元所占面积分别为 2.51、2.80和 5.76km ,分别占 95%频率以下滩地面
                        2
              积 11.1km 的 22.7%、25.3%,52.0%,可见突起洲的高、中、低淹没区占比均较大。以上 3级淹没区
              间的像元空间分布见图 7(b),与突起洲高滩位于中部、中低滩位于两侧及头部的地形特点相吻合。
              需指出,图 7(b)是基于多幅影像平均的结果,相较于图 3中单次影像识别,两侧低滩外源范围较大。
              这是由于受汛枯期以及年际间主流摆动影响,突起洲存在低滩调整与左右缘交替消长的现象                                            [34] ,呈现
              出低滩范围偏大。
                  综合来看,在水位频率特征较为相似的情况下(图 4),两个洲滩的淹没频率直方图呈现出不同特
              点(图 6(a),图 7(a)),其根本原因是洲滩类型和地形差异所致。关洲为卵石夹沙洲滩,大部分滩面
              由贴河床运动的推移质塑造,普遍高程较低、淹没率较高,只有尾部存在纯细沙塑造的高滩;而突起
              洲由悬浮于水体中输移的细沙塑造,更易生成高滩,图 7(b)比图 6(b)显得低淹没频率的区域比例
              更大。













                                              图 6 关洲淹没频率特征(1986—2002年)


                                                                                                —  2 4 5 —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