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2024年第55卷第3期
P. 91

图 6 各试验过程应变曲线
              所受压力变化而变化,钢板和混凝土部分的应变量值略有不同;在第一次内水压力作用下(过程②),
              钢板以及混凝土均处于受拉状态,拉应变随着内水压力增加而增大,内层混凝土拉应变大于外层混凝
              土拉应变。内水压力为 0.94MPa时,内层混凝土中 S4应变计读数突降,1.07MPa时外层混凝土中 S6
              应变计度数突降,表明在充水期间内水压力达到一定量值时内层混凝土会发生开裂,而随着内水压力
              的继续增加外层混凝土也会发生开裂,这与厚壁圆筒承压内层先屈服规律认知一致。随着内水压力继
              续增大,S1、S7应变读数仍然增加,说明混凝土未开裂位置仍与钢板胶结较好,仍具有承载能力。在
              整个内水加载过程中,钢板一直处于受拉状态,应变随着内水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在第二次外水压力作用下(过程③),受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在相同外水压力量值作用下的混凝
              土部分应变量值低于未开裂前,钢板部分与第一次外水压力作用时基本接近。第二次内水压力作用
              时(过程④),由于内外层混凝土部分发生 了开裂,混 凝土 以及 钢 板 部分 所 得 到的 应变 曲线 与未开
              裂前明显不同,并不存在突变现象,且与第一次内水压力作用时相比,相同内水压力下的混凝土部
                                                                                             - 8
              分的拉应变相对要小。第二次内水加载中钢板应变计 R3最大值由第一次时 1.31 × 10 增加至 1.56 ×
                - 8
              10 ,增幅为 19%,可见在第一次内水作用下混凝土开裂后,开裂和未开裂位置处的外层混凝土承
              载能力都出现明显下降,而减少的拉应力大部分转移至钢板,钢板有效分担了荷载,保证了衬砌结
              构的安全。
              4.2 荷载分担 根据实测应变可计算出相应位置轴力 F:
                                                                 i
                                                                                                        (1)
                                                          i  i i
                                                        F= AEε i
              式中:F为衬砌各部分截面的轴力值,i = 1~4,分别为内层混凝土、钢板、外层混凝土或围岩;E为
                      i                                                                                 i
                                     为相应位置的应变;A为相应位置的截面面积。
              相应位置的弹性模量;ε i
                                                         i
                  在内水压力或外水作用时,衬砌各部分荷载分担比 K为:
                                                                  i
                                                          F i
                                                       K= × 100 %                                       (2)
                                                        i
                                                           F
                                                                                                —  3 3 9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