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37

水  利  学  报

                2025年 4月                            SHUILI  XUEBAO                          第 56卷 第 4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5)04 - 0455 - 11

                       渍后控制排水对土壤水分和大豆生长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张威贤     1,2 ,王少丽    1,2 ,焦平金    1,2 ,许 迪    1,2 ,郑思宇    1,2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8;
                                          2.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48)


                摘要:农田涝渍会影响土壤水分运动和作物正常生长,采用大豆受渍测坑试验,探讨渍后排水控制深度对土壤水
                分和作物生长的渍后、渍中、渍前短期影响及生育期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减少排水控制深度将减小地下水埋
                深、地下排水量、排水历时和增大土壤含水率,渍后和分枝期分别是受影响最明显的短期和长期阶段。渍后株
                高、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较对照先
                降低后逐渐恢复,SPAD、Pn、Gs的最大相对恢复值及其恢复增量均在 50cm排水控制深度时最大,SPAD恢复历
                时最短;开花结荚期株高、LAI、Pn和 Gs受渍补偿最大且 50cm控制深度的 Pn和 Gs补偿最明显。受渍减少了地
                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叶、果、荚的减幅依次递增,单株实荚数降低为减产主因,50cm排水控制深度的地上部减
                少量、减产幅度及产量构成降幅均最小。50cm控制深度可作为淮北平原砂质壤土区适宜大豆生长的排水出口控
                制深度。
                关键词:控制排水;渍后;土壤水分;生育期;产量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40294
              1 研究背景



                  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增强更易造成洪涝灾害                                    [1 - 3] 。我国三分之二的
              国土面积受涝渍灾害影响,尤以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严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作物减产和经
              济损失   [4] 。农田涝渍灾害治理技术可有效避免易涝易渍区作物减产和经济损失                                [5] ,尤其农田排水技术
              对提高涝渍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贡献巨大                   [6 - 7] 。然而,自由排水埋深一旦确定后不可依据气象变化和作
              物生长需求进行适时调整,易在水旱交替发生区加剧排水后作物受旱胁迫。控制排水通过调控农田地下
              水位来调节土壤干湿状况,可为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水位                              [8 - 9] ,具有除涝降渍和缓解排后受旱的
              潜力。然而因土壤、气候、作物等多因素影响,作物生长的适宜排水调控深度与时机仍无定论。
                  控制排水显著改变了农田水分运动,减小排水出口控制深度可抬升地下水位                                    [10] ,增加土壤剖面含
              水率,减少 18%~85%的排水量            [11] 。抬高地下水位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增加量还可改善作物水分供应,
              后期遭遇干旱时增产高达 14%             [12] ,增产幅度受限于控制深度           [13] 。然而当地下水位抬升过高时,作物
              承受渍害胁迫的风险变大            [14] ,不适宜排水调控也可加剧植物生理损伤                   [15] ,遭遇干旱情况下作物生长
              因旱涝程度和生育时期不同会产生拮抗或联合效应                        [16 - 18] 。当地下水位控制在最佳深度时,可为作物高
              产发挥关键 作 用      [19] 。涝 渍 胁 迫 不 同 程 度 地 导 致 作 物 生 长 受 限 和 产 量 损 失,主 要 与 涝 渍 深 度 及 历
              时  [20 - 21] 、作物生长阶段  [22 - 23] 和作物类型  [5] 等有关。现有研究大多探讨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变化受涝
              渍程度或历时的长期影响,这种长期影响是短期效应的叠加结果,故应进一步探讨短时间尺度,如区


                 收稿日期:2024 - 05 - 17;网络首发日期:2025 - 01 - 03
                 网络首发地址:https:??link.cnki.net?urlid?11.1882.TV.20250102.1705.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9054)
                 作者简介:张威贤( 1996 - ),博士生,主要从事农田排水与水旱灾害防御研究。E - mail:15702429504@163.com
                 通信作者:焦平金(1980 - ),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田排水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E - mail:jiaopj@iwhr.com
                                                                                                —  4 5 5 —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