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52

5.0
                               4.5
                               4.0
                             )  3.5                              卫星数据
                             (H 2O)  3.0

                             kg -1  2.5
                             (c)
                             (g  2.0
                             WUE/  1.5
                               1.0
                               0.5
                               0.0
                                   ENF  EBF    DBF   MF   CSH   OSH   SAV   WSA  Grass  Crop  Wetland
                                                            植被类型
                 图中的植被类型包括:常绿针叶林(ENF)、常绿阔叶林(EBF)、落叶阔叶林(DBF)、混交林(MF)、封闭灌丛(CSH)、开放灌丛
                           (OSH)、稀树草原(SAV)、木本稀树草原(WSA)、草地(GRA)、农田(Crop)、湿地(Wetland)。
                                              图 1  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有研究发现空气中的蒸发动力对于水分利用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此,针对水分利用效率与饱
               和水汽压差(VPD)之间线性或非线性的响应关系,有学者提出了固有水分利用效率系数(IWUE =
                              [24]
                                                                                [25]
                                                                           K
               GPP × VPD / ET) 、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系数(UWUE = GPP × VPD / ET) 等指标,从而可通过动态
               的水分利用效率来反映气候变化对水-碳耦合关系的影响。例如,Guerrieri 等                              [26] 利用同位素技术分析
               了北美地区 8 个森林样地的树木年轮数据,发现 IWUE 在过去 30 年以 0.35 ± 0.04 μmol·mol ·a (P<
                                                                                                     -1
                                                                                                  -1
               0.001)的速率递增,其中针叶林比阔叶林的 IWUE 更高,这种增长趋势与气温、VPD、CO 背景浓度
                                                                                                 2
               呈正相关,而与降水、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尤其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范围内 CO 浓度持续上升,被
                                                                                         2
               认为是 WUE 增大的重要驱动因素。CO 背景浓度的升高降低了叶片气孔开度与蒸腾速率,从而提高
                                                  2
                                                                                            C - C
               了相似水分供给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                   [27-28] 。有学者建议,应使用形如WUE = WUE             i   1  的经验关
                                                                                           0 C + C 2
                                                                                             i
               系来反映 CO 的这种肥化效应           [29] 。式中WUE 为基准期平均水分利用效率,C 为环境中 CO 浓度,C 与
                          2                           0                             i           2       1
              C 为 CO 浓度的波动阈值。
                2    2
               3.3  水-碳耦合数学模型           基于水-碳平衡之间的物理联系,涌现出一些将流域水文模型与碳平衡模
               型耦合起来的数学模型。这类模型通常以土地利用为计算单元,模拟不同生态系统内水量平衡与碳
               平衡之间的相关性,并由此衍生出几种构建流域水-碳耦合模型的思路:
                  (1)以水定碳模型(water-centric model)。已有部分学者构建了以测算水通量和水分亏缺对光合作
               用的限制为基础的碳循环模型,例如:Beer 等                   [30] 利用流域尺度的蒸散发与水分利用效率系数模拟了
                                             [1]
               总初级生产力的全球分布;Sun 等 依据全球通量塔的水、碳通量数据,针对落叶林、常绿林等 10 种
               植被类型的不同水分利用效率建立了大尺度碳平衡模型,用于估算流域尺度的生态系统生产力。
                  (2)以碳定水模型(carbon-centric model)。由于蒸散发量组分复杂、难以直接测量,近年来也有
               尝试使用生态系统的固碳量来估算蒸散发,即以碳定水的耦合模型。例如,Zhang 等                                    [19] 利用全球通量
               网的观测数据与遥感数据建立了全球水-碳耦合模型,该模型首先使用碳循环模型计算总初级生产
               力,再以总初级生产力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比值估算蒸散发。
                  (3)基于植物生理过程的生态系统模型(process-based model)。现有的生态系统模型大多以基于
               光利用效率(LUE)理论的碳循环模型为内核,模拟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过程。由于水份供给
               是光合作用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这类模型也以不同方式考虑了水循环与固碳量之间的耦合关系,
                        [31]    [32]     [33]        [34]         [35]
               例如 CASA    、3PG    、TECO     、EC-LUE     、 RHESSys   等模型,均通过对土壤含水量、蒸散发等

                 — 302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