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5
水 利 学 报
2021 年 4 月 SHUILI XUEBAO 第 52 卷 第 4 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21)04-0381-12
城市暴雨洪涝模拟:原理、模型与展望
徐宗学 ,叶陈雷 1,2
1,2
(1. 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2. 北京师范大学 水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875)
摘要: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城市洪涝问题日趋严重。在对城市水循环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
上,开发城市水文水动力模型模拟城市洪涝过程,是弄清城市洪涝致灾机理、减轻洪涝灾害和评估海绵城市减灾
效果的重要工具。本文从我国城市洪涝现状和海绵城市建设出发,总结了城市洪涝模拟方法,对水文模型、水动
力模型以及二者的耦合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城市洪涝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梳理
了当前与城市洪涝模拟相关的热点研究领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洪涝模拟;水文水动力模型;城市综合水系统;洪涝预报与调度;智慧水务
中图分类号:P3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00515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持续增加。据统计,2018 年
末,全国大陆总人口 139538 万人,比 2017 年末增加 530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83 137 万人,占总
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59.58%,比 2017 年末提高 1.06 个百分点,而在 1981 年中国常住人口
[1]
[2]
城镇化率仅为 20.2% ,而且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受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区气
[5]
[4]
[3]
温普遍比郊区气温高 ,“热岛效应” 和“雨岛效应” 凸显,使得城市暴雨洪涝更为集中,灾害形势
更为严峻 [6-7] 。近年来“城市看海”频发,如 2012 年北京“7·21”特大暴雨、2016 年武汉“7·6”大暴雨 [8]
以及前不久发生的“5.22”广州特大暴雨。城市洪涝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痼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解决城市洪涝问题,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2013
[9]
年,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战略,以期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2014
年 11 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从 2015 年初至 2016 年,分 2 批次遴选了全国 30 个海绵城市
建设试点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有良好
的弹性,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释水并加以利用。1970 年代,英国政府首次提出
可持续排水系统(SUstainable Discharge System,SUDS),提出了径流源头控制理念,美国环境保护署
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强调终端治理以及工程类措施。1990 年代
美国暴雨管理专家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澳大利亚提出了水敏感城市设
[10]
计(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WSUD) 。
在城市化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暴雨洪涝模拟是防洪排涝、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技
术之一。城市洪涝模拟涉及水文、水动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
领域;同时,其它领域新技术的发展也为洪涝模拟提供了巨大帮助,如遥感技术以及丰富的水文气
收稿日期:2020-07-16;网络首发时间:2021-01-19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10118.1543.001.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2701)
作者简介:徐宗学(1962-),教授,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E-mail:zxxu@bnu.edu.cn
— 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