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106
曲线。从图 7 可以发现,经历 1 次冻融作用后,各掺砾量的渗透系数均有所增大,增大幅度随着掺砾
量的增大而增加。以 30%掺砾量为界,再次考察试验数据可见,在未经冻融前,渗透系数表现为:
50%掺量>10%掺量>30%掺量;而经过 1 次冻融后,10%和 30%掺量的渗透系数已十分接近。值得注
意的是,在低中掺砾量情况下(10%和 30%),这种由于冻融作用引发的渗透性增大效应在低围压下比
较显著,在较高围压时(>400 kPa)时不再显著;而对于高掺砾量(50%)的试样,即使高围压时,冻
融前后的渗透系数仍存在较大差距。可以推测,掺砾量对渗透特性冻融演化规律的影响在高低围压
下表现得并不一致,这可能与压实试样内部的土-石结构分布密切相关。
(cm · s -1 ) (cm · s -1 )
渗透系数/ 渗透系数/
图 7 不同掺砾量试样经历 0 和 1 次冻融作用后
图 6 掺砾黏土渗透系数随掺砾量的变化关系(未冻融)
渗透系数随围压的变化关系
对此,分别对 3 种特征掺砾量(10%、30%和 50%)的试样开展横断面 CT 扫描如图 8 所示。从图 8
可以发现:10% ~ 30%掺砾量下的土石结构比较类似,砾石都悬浮于黏土基质中;而 50%掺砾量时,
砾石与砾石之间开始接触,逐渐形成骨架并存在大量的土-石结合面。结合前面的试验结果可知,冻
融作用将主要体现在对黏土孔隙和土-石结合面的影响。
(a)10% (b)30% (c)50%
图 8 特征掺砾量试样的土石结构分布 CT 横断面
对于 10% ~ 30%中低掺砾量范围的试样,随着掺砾量的增加,黏土含量逐渐减小,冻融对黏土
基质孔隙的影响也将是逐渐减小的,但冻融 1 次后,30%掺砾量的试样出现了渗透系数从未冻融时的
最小增加到最大的现象,说明 30%掺砾量时黏土与砾石结合面的黏结程度在冻融作用下比 10%掺砾
量时发生了大幅度衰减。掺砾量越高,试样中黏土所占的比例越少,土-石界面表面积越大,渗透性
薄弱的土石结合面也就越多。在高围压情况下,冻融作用撑大的黏土基质孔隙在应力作用下逐渐密
闭愈合,渗透系数逐渐减小;由于土石介质的弹性不匹配性,土-石结合面的冻融损伤影响较难恢
复。因此,出现高围压下渗透系数出现 10%掺量<30%掺量的情况。此外,50%掺砾量的试样在经历 1
次冻融作用后,渗透系数增大幅度最大,主要是因为 50%掺砾量时,砾石与砾石之间开始接触,具
有大量的土石结合面,并逐渐形成骨架-空隙结构,此时渗透系数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由于冻融作用
严重破坏了土-石结合面,形成了大量不可恢复的接触面裂隙渗透路径。
4.4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常规渗透试验(测量饱和渗透系数)不需要考虑初始含水率对试样渗透特性
的影响,因为初始孔隙比一致,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其饱和渗透系数基本一致。若经历冻融作
用,则土样内部冰晶生长及冷生结构的形成会导致土样中孔隙体积增加,土颗粒受到挤压并形成新
的土骨架结构,因而在冻融过程中需考虑初始含水率对试样渗透特性的影响 [20] 。图 9(a)为不同初始
— 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