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4 - 2021年第52卷第9期
P. 94
壁附近土壤含水率不会发生较大幅度和较长时间波动,另一方面由于微润管出水较缓慢,所以这种
调节的幅度和时间都非常有限。因此,工作压力水头是微润管出水流量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说工
作压力水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润灌的灌溉强度,在微润灌溉系统运行管理中可根据作物耗水强度
大致确定工作压力水头的合理范围。压力水头过低则灌溉强度过小,无法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压力
水头过高则湿润范围增大,易造成无效的地表蒸发和深层渗漏。在模拟不同工作压力水头下微润灌
水分入渗特征时我们注意到,200 cm 工作压力下,灌溉 75 h 后湿润锋已到达模拟区域的上边界和右
边界,但此时土壤中仍未形成饱和区(图 10(d)),这表明微润灌溉这种低压运行、出流较慢、依靠土
壤基质吸力进行水分运移的灌溉方式,具有灌溉水分分布更加合理、对土壤通气性影响较小的优
点。大量研究发现,地下滴灌条件下,滴头附近土壤常常因为灌水形成持续的饱和湿润区 [23-25] ,而作
物根系往往优先向含水率高的滴头附近生长 [26] ,因此地下滴灌下作物根系常常会因为土壤通气性不
佳而受到低氧胁迫,导致其品质和产量下降 [23,27] 。
微润管埋深是微润灌溉系统重要的设计参数。模拟结果显示,管埋深对微润管湿润锋位置有明
显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湿润锋达到上下边界的时间。这也表明,在地表蒸发强度较大的地区,
在满足作物需水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大微润管埋深,以避免大量水分到达地表造成地表蒸发损失。
此外,模拟结果还显示,微润管埋深对管出流和湿润锋运移速率无明显影响。不同埋深处理对微润
管管壁处土壤含水率(土壤基质势)无影响,因此入渗过程中各处理管内外水势差基本相同,微润管
出流以及湿润锋运移也基本无差异。Siyal 等 [28] 在对地下黏土管灌水分入渗进行模拟研究也发现了类
似的规律。但牛文全等 [10] 通过室内土壤水分入渗试验发现随着微润管埋深(不包括 0)的增大,累积
入渗量(微润管累积出流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这可能有以下两点原因:(1)埋深增大,土壤容重可
能随之增加,而容重增加会减小孔隙体积和增大入渗气相阻力 [29] 从而减小微润管出水流量 [11] ;(2)
埋深增大,土壤压力也随之增大,导致微润管变形严重。本文 2.2 节敏感性分析中对不同微润管形状
下水分入渗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微润管形状对微润灌水分入渗影响较小,但是模拟中未考虑微润
管变形对其出流能力的影响。微润管的变形是否影响其内部纳米孔结构形态从而影响其出流能力,
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 结论
本文基于微润管出流特性构建了微润灌土壤水分运动 HYDRUS-2D 模型,并研究了不同影响因
素对微润灌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规律。主要结论如下:
(1)将微润管壁当成多孔介质处理,赋予其水力特征参数来构建微润灌水分运动模型是合理可行
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微润灌下水分入渗特征。
(2)模型模拟结果对微润管的形状及其水力特征参数的敏感度较低。相比之下, n 值对模拟结果
影响稍大,需注意其取值。
(3)土壤质地越黏重,微润灌溉湿润范围越小。持水性差的土壤中水分下渗较明显。工作压力水
头越高,湿润范围越大,且管附近土壤饱和度越高,但 200 cm 工作压力水头下不易达到饱和。微润
管埋深显著影响湿润体位置,但对微润管出流量和湿润锋运移速率影响极小。
本文的模型中微润管导水率设定为恒定值,这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误差,后期需研究微润
管形变对其出流能力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提高其合理性与实用性。
参 考 文 献:
[ 1 ] KANDA E K,SENZANJE A,MABHAUDHI T . Soil water dynamics under Moistube irrigation[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 A/B/C,2020,115:102836 .
[ 2 ] 马朋辉,胡亚瑾,刘韩生,等 . 微灌田间管网布置与管径同步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水利学报,2019,
— 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