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106

3.3 悬浮颗粒沉积特性 试验结束后,将砂柱沿着水流注入方向———自上至下进行分层取样,每隔
              5cm将该位置表面的砂土取出,用去离子水冲洗,测量洗涤水中细颗粒含量,得到悬浮颗粒沉积百分
              比与沉积位置的关系曲线,如图 7所示。
                  悬浮颗粒在砂土中迁移会受到阻碍,从而产生沉积现象。由图 7可知,细颗粒在砂柱表层沉积最
              多,随着迁移距离增加,内部沉积的细颗粒含量减小,并且在砂柱底层,细颗粒含量最少。上下层砂
              土粒径与夹层粒径的比值对悬浮颗粒沉积量的变化有着显著影响。当粒径比大于 1时,在夹层附近会
              发生细颗粒富集现象,如图 7(a)中的试验 T1,取样位置从 20cm到 25cm,砂土中沉积的细颗粒质量
              百分比由 0.19%突增为 0.39%。在图 7(b)(d)中,砂柱的夹层位置也有类似情况发生。而当粒径比小
              于 1时,砂柱中沉积的细颗粒含量随运移距离增加而减小,在夹层处无明显富集现象,如图 7(c)(e)(f)
              所示。
                  在同一粒径比的条件下,夹层厚度相同,随着夹层位置下移,夹层处细颗粒富集程度减弱,如图
              7(b),夹层厚度为 5cm的试验 T3细颗粒沉积量由 0.72%突增为 0.99%;试验 T4细颗粒沉积量由
              0.20%突增为 0.44%,夹层厚度为 10cm的试验 T15细颗粒沉积量由 0.53%突增为 1.03%;试验 T16细
              颗粒沉积量由 0.17%突增为 0.52%。并且对比试验 T1和试验 T13,随着夹层厚度增加,所引起的细颗
              粒富集现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悬浊液内细颗粒迁移会受到砂土颗粒的阻碍,迁移颗粒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夹层越靠近水流注
              入端,颗粒富集越多。并且夹层厚度增加会减弱水力特性变化程度,使得颗粒富集程度减轻。而上下
              层砂土粒径与夹层粒径的比值越大,在夹层位置沉积颗粒的质量百分比突增也越大。


              4 分析


                  试验过程中,通过孔隙水压传感器,监测试验管内的压强变化情况。将测量位置的孔隙水压分别
              转换为压力水头 H、H,其对应的位置水头分别为 Z、Z。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管内水流流速变化
                               1   2                           1    2
              忽略不计,可得水头差 Δ h为:
                                                  Δ h = (Z+ H) - (Z+ H)                                 (1)
                                                                  2
                                                                     2
                                                         1
                                                            1
                  试验过程中水力梯度 J为:
                                                             Δ h
                                                          J =                                           (2)
                                                             L
              式中 L为两个孔隙水压传感器之间的距离,cm。
                  根据达西定律:
                                                             V
                                                          K =                                           (3)
                                                              J
              式中:K为渗透系数,cm?s;V为试验过程中液体流速,cm?s。
                  由式(3)计算在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渗透系数 K为纵坐标,时间 t为横坐
              标绘制散点图,如图 8所示。图 8(a)为渗透系数变化过程对应的试验编号,试验 T2和试验 T15为粒
              径比大于 1的试验情况,试验 T6和试验 T21为粒径比小于 1的试验情况。
                  由图 8可知,在试验过程中,渗透系数随着悬浮颗粒注入产生不同的变化趋势。渗透系数的变化
              趋势分为增大、减小和不变三种情况,对于不同的夹层组合,渗透系数的变化趋势有着较大差别。粒
              径比大于 1,渗透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最后保持稳定;粒径比小于 1,渗透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
              保持稳定。
                  穿透曲线变化过程与渗透系数变化过程相对应,悬浮颗粒在砂土中的迁移、沉积行为引起了渗透
              系数的变化。悬浮颗粒在水动力学作用下运移,通过孔隙通道时会与砂土颗粒发生碰撞,并且悬浮颗
              粒本身在运移过程中也会相互碰撞。一旦悬浮颗粒沉积在孔隙通道内,会使孔隙通道变窄,渗透性降
              低,从而进一步加剧悬浮颗粒的沉积,使得砂土渗透性降低。但是,当孔隙内细颗粒堵塞过多,水动

                     4
                —  9 8  —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