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13
束。
畅:河湖水系健康通畅,保持一定的水动力。河湖水系连通性是城市河流健康以及提高水资源
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疏导、沟通、引排、调度等措施,维持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水资源利
用,保障行洪,保持一定的水动力,改善水生态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保:保护水生态环境。加强城市水系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强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力度,恢复
城市雨水循环的自然通道,保障城市水生态环境健康。
节:节约用水、高效利用。在宏观上要控制自然水资源的开采量,在用水的各个环节上要完善
节水法规和标准体系,优化配置水资源,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控制社会水循环的通量,实现水资
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回:污废水和雨水再生回用。社会用水要实现从“直线型”用水模式向“循环型”用水模式的转
变。在城市乃至城市群间,进行污废水和雨水的分类施策、分质循环利用,加强社会水循环转小
圈,等于在社会用水单元上的水通量加大,减少了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
净: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水污染治理与防控由传统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思路,转
变为“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思路,全过程、多尺度、最大化减少污染排放对河流下游
的干扰和冲击。
智:智慧水务。综合采用气候模型、水文模型、水资源配置模型与宏观经济多目标决策模型及
其耦合模型等,实现对城市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大系统全方位的耦合
模拟,建立精细化的城市水循环监测、分析、预警、调度和管理工具,为城市水循环调控提供技术
支撑。
5 结论与展望
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城市水循环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城市治水是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基础之一。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提
出了城市水循环演变机理分析方法。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剖析了自然水循环过
程、自然水循环-社会水循环耦合过程、与水循环伴生的水环境过程以及与水循环伴生的水生态过程
逐渐演变失衡的发展历程,这种“不平衡”是一系列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根源。论文综述了城市洪涝、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退化等四大水问题的形成机理及发展情势。未来要加强城市水循环过
程、机理和预测的综合集成模型研究,要在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维系城市水
循环系统健康,进行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等多过程的耦合调控,以应对不同水问
题的交织和叠加。未来城市水循环调控须落实“理水”“用水”“治水”“管水”四大战略,贯彻“安”“和”
“畅”“保”“节”“回”“净”“智”八字方针,综合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让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高
效、协调、共生共荣,最终实现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作为基础研究,仅做了理念层
面的梳理和探讨,至于如何落实“四大战略”,贯彻城市水治理“八字方针”,尚需进一步深化探讨。
未来拟在该顶层设计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八字方针”落实情况的指标体系及其量化方法,为城市水
治理方案评估和效果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 1 ] United Nations . The World's Cities in 2018[R]. 2018 .
[ 2 ] 田富强,程涛,芦由,等 . 社会水文学和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46-56 .
[ 3 ] 王浩,贾仰文 . 变化中的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与研究方法[J]. 水利学报,2016,47(10):
1219-1226 .
[ 4 ] 徐宗学,程涛 . 城市水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之理论基础——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J]. 水利学报,2019,50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