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8
循环过程、流域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水生态和水环境过程、大尺度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变化规律及发
展趋势进行了探索 [10-13] 。这些研究解析了水循环变化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但未能综合分析影响因
素及整个城市水循环过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演化机理。目前为止,涵盖整个城市水循环系统演变
机理及过程的定量化综合集成模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4] 。
本文将在识别城市水循环的演变机理和驱动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根源,
并对发展情势做出判断,进而阐述未来城市水循环构建的总体思路和关键策略,为科学推动未来城
市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2 城市水循环的演变历程及机理
2.1 城市水循环演变历程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对自然水循环逐渐介入的过程 [15] 。随
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水循环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和
大规模工业化、快速城市化阶段。
工业化前阶段:早期的城市出现在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社
会分工出现后,人类开始聚居并形成了城市。以饮用水为主的城市供水系统逐渐建立,并开始修建
排水沟渠将雨污水引入附近的水体,形成了早期的合流制排水系统。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水循环的
扰动微乎其微。
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跨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的工业时代。清末我国开
始了工业化的起步,一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工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得到一定
集聚,供水服务范围扩大,污水排放增加,水源开始受到污染。为应对水源污染问题,出现了城市
的净水和污水处理单元。这个阶段的水循环模式仍以自然水循环为主导。
大规模工业化、快速城市化阶段: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
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强度的加大,自然水循环的转换路径、转换方式和
转换强度被改变,城市水循环已经从“自然”模式占主导逐渐转变为“自然-社会”二元模式 [16] 。人类活
动持续干扰下,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耦合过程演变失衡,并且呈现持续恶化趋势,引发了城市
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一系列水问题。
未来城市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基本模式不
会改变,未来城市水循环要通过对社会水循环过程各环节的调控,通过对自然水循环的保护和恢
复,使社会干扰不超过自然水循环的承载能力,以达到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耦合平衡的目的。
综上所述,总结城市水循环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如图 1 所示。采用 0 ~ 1 来表示城市化程度和
对自然水循环的扰动程度,0 表示无城市化以及对自然水循环无干扰,1 表示完全城市化或对自然水
循环的完全干扰。
图 1 城市水循环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