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80
年份
图 2 某混凝土坝 IP4_01_X 方向变形监测数据
年份 年份
应变×10 -6
年份 年份
图 3 某调水工程多效应量监测仪器读数记录
节)的一致性,滤波结果示于图 2 和图 3;(2)将浅层模型性能调至最优,SVM 超参数(惩罚因子、高
斯核函数参数)和 BPNN 超参数(连接权重、阈值)均由随机搜索算法优化;(3)OLSTM 采用自适应矩
估计算法更新内部参数,损失函数、隐层激活函数分别设为均方误差(MSE)和 tanh 函数;(4)由于
SVM、BPNN 和 OLSTM 预测存在随机性,遂将各模型 10 次运行结果取均值作为最终输出;(5)选用
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作为量化评估各模型预测性能的统计指
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限于篇幅仅在图 2 和图 3 中绘制出效应量监测序列。
4.1 场景一:数据量大,形式简单 由图 2 可知,该测点变形呈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是工程中最常
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数据演变形式 [39] ;监测数据样本量较大,数值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存在几处分
布较为离散的异常突变(图 2 红色框选处)。现采用 SRSM、SVM、BPNN 和 OLSTM 这 4 种模型对大坝
变形进行外延预测,各模型的 DMP 结果如图 4 所示。从图 4 可以看出:(1)所有模型均未准确把握大
坝变形的局部细微波动,仅预测出大致变化趋势;(2)SVM 预测结果区别于其余 3 种模型,与实测值
差距较大,说明其性能易受数据波动的影响;(3)前 150 步内,OLSTM 预测效果明显优于 SRSM 和
BPNN,这正是此 3 种模型性能差别的主要所在,表现出深度模型在大量数据挖掘分析方面的潜力。
表 1 是 上 述 4 种 模 型 的 性 能 评 估 结 果 , 各 模 型 预 测 效 果 按 照 统 计 指 标 从 优 到 劣 排 序 为 : OLSTM>
SRSM>BPNN>SVM。
4.2 场景二:数据量小,形式复杂 正如图 3(a)—(c)所示,该调水工程钢筋计、测缝计和应变计的
读数记录是符合本应用场景的 3 个实例,其数据特征描述如下:与 4.1 节中大坝变形相比,3 组数据
样本量相对较小,演变形式复杂多样;钢筋应力数值变化幅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且在预测期
— 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