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27
式中: P 为累计频率值; n 为样本总数; m 为排序序号。
m
1956—2018 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累积频率曲线如图 2 所示。分别以累计频率为 25%、50%和
75%对应的水资源总量作为丰、平、枯水年的水资源总量特征值。最终选取 1964 年、2012 年、1971
年、1999 年和 2002 年分别作为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最大、丰水、平水、枯水和最小年的代表年份,
以此为依据设置时间序列。采用黄河下游利津站在代表年份的实测月均水位作为地下水模型河流边
界条件,具体设置见表 1。
表 1 利津站水位时间序列
月均水位/m
月份
最大 丰水 平水 枯水 最小
1 10.86 10.90 10.72 10.48 10.40
2 10.57 10.57 10.62 10.33 10.36
3 11.22 10.60 10.79 10.43 10.36
4 11.85 10.56 11.09 10.41 10.37
5 12.37 10.76 11.07 10.37 10.38
6 12.36 11.37 10.68 10.43 10.38
7 13.32 11.91 11.46 10.92 11.07
8 15.01 11.74 11.12 10.50 10.38
9 15.90 11.25 11.14 10.52 10.37
10 14.99 10.99 11.92 10.68 10.37
11 12.97 10.77 12.17 10.47 10.37
12 11.59 10.94 10.68 10.42 10.36
3 结果与讨论
3.1 地下水动力模拟结果 基于本文前篇土壤水盐协同-植被生长扩散植被群落耦合模型中的地下水
动力模块,模拟了 5 个水文年时间序列情景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地下水水位的分布情况。地下水
模型时间步长为 1 h,模拟时长为 1 a。考虑到水文年时间序列步长为 1 个月,取每个月应力期结束后
地下水水位场稳定时的结果作为当月模拟结果。
地下水水位高程的模拟结果如图 3 所示,黄河水位的变化对于河道近岸带地下水有显著影响,从
河道向远离河道方向地下水水位递减,随后因为渤海的补给,地下水水位上升直至海平面。在距离
黄河河道较远的东南部地下水整体稳定在海平面以下,尽管该区域受到海水补给和黄河补给的共同
最大年 丰水年 平水年 枯水年 最小年
4 月
6 月
8 月
10 月
地下水水位高程/m
10 8 6 4 2 0 -2-4
图 3 不同水文年时间序列下地下水模拟结果
— 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