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1期
P. 33

60                              60
                                           (kN · m)  40                      40

                                           弯距/  20                           20   剪力/kN

                                              0                              0


                                            -20                              -20
                                               0     2     4    6     8     10
                                                             x/m
                                                       图 25  竖杆内力
               弦 梁 和 各 层 竖 杆 间 , 故 仅 提 取 张 弦 梁 和 竖 杆 的 内 力(见 图 22—25), 即 可 分 析 新 结 构 在 泥 石 流 作
               用 下 的 整 体 受 力 。 对 第 5 层 竖 杆 施 加 泥 石 流 浆 体 荷 载 , 提 取 张 弦 梁 与 撑 杆 交 界 面 处 的 内 力 , 绘
               制 每 榀 张 弦 梁 内 力 曲 线 ; 每 根 竖 杆 只 提 取 内 力 最 大 值 , 按 结 构 跨 度 方 向 绘 制 每 层 9 根 竖 杆 内 力
               曲线。
                   由图 22—24 可知,第 5 榀和第 4 榀张弦梁受力基本一致,张弦梁轴力、剪力和弯矩最值分别
               为-199.5 kN、-106.78 kN 和 85.67 kN·m,第 2 榀和第 3 榀最值分别为 8.29 kN、2.14 kN 和 0 kN·m,远
               小于第 4 榀和第 5 榀,而第 1 榀张弦梁最值为 47.96 kN、34.27 kN 和-22.53 kN·m。可见张弦梁受力相
               互影响较弱,底层竖杆与基础的固接,导致变形协调仅对第 1 榀张弦梁受力有一定影响。
                   由图 25 可知,荷载作用下,仅第 5 层和第 1 层竖杆产生内力,第 5 层竖杆弯矩和剪力最值分别
               为-18 kN·m 和 60 kN,第 1 层竖杆为 20.17 kN·m 和 25.21 kN。这表明变形协调对底层竖杆受力影响较
               大,对相邻竖杆受力无影响。
                   综上,可见变形协调仅对底层张弦梁和竖杆受力有一定影响,其余构件间受力相互影响较弱。
               因此,理论分析时将新结构简化为竖杆、张弦梁结构、牛腿、立柱、竖向预应力锚杆和基础梁分别
               计算是比较合理的。
               4.3.2  本文简化计算方法的验证              为验证本文构件简化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基于工程算例,将各构
               件的简化方法计算值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见图 26—30 和表 10。
                   由图 26 可知,2—5 层竖杆弯矩有限元计算值与本文简化方法计算值基本一致,相差很小。底层
               竖杆弯矩和剪力最值分别为-142.91 kN·m 和 227.57 kN,均比简化方法计算值大。因此新结构在设计
               计算时,应注意变形协调对底层竖杆内力的放大作用。由图 27—29 可知,2—5 榀张弦梁内力变化趋
               势基本一致,其轴力、剪力和弯矩最值分别为 539.01 kN、179 kN 和-167.88 kN·m,与简化方法计算
               值的误差分别为 14%、23%和 4.5%。第 1 榀张弦梁内力与其它榀差异较大,轴力和剪力分别为 65.31 kN
               和 112.11 kN,均小于简化方法计算值;但弯矩为-277.1 kN·m,大于简化方法计算值。主要原因是变
               形协调导致第 1 榀张弦梁受拉,产生负弯矩,而预应力也使之产生负弯矩,二者叠加使第 1 榀张弦梁

                       250                             250
                       200                             200         500
                       150                             150         400
                     剪力/kN  100                        100  (kN · m)  轴力/kN  300
                        50
                                                       50
                         0                             0    弯距/
                                                                   200
                       -50                             -50
                      -100                             -100
                                                                   100
                      -150                             -150
                         0     2     4    6     8     10                0   2    4    6    8    10
                                       x/m                                         x/m
                                  图 26  竖杆内力                                 图 27  张弦梁轴力

                                                                                              — 1291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