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28
160 - 163.
[ 8] 彭薇.鄱阳湖枯水期水文特征分析及旱限水位研究[D].武汉:长江科学院,2015.
[ 9] 曹润祥.面向水资源常态与应急综合管理的水库汛限旱限水位调整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10] 彭少明,王 煜, 张 永 永, 等.多 年 调 节 水 库 旱 限 水 位 优 化 控 制 研 究 [J].水 利 学 报,2016,47(4):
552 - 559.
[11] 张礼兵,伍露露,金 菊 良,等.大 型 灌 区 骨 干 水 库 分 期 旱 限 水 位 研 究 [J].水 利 学 报,2018,49(6):
757 - 766.
[12] CHANGJX,GUOAJ,WANGYM,etal.Reservoiroperationstomitigatedroughteffectswithahedgingpolicy
triggeredbythedroughtpreventionlimitingwaterlevel [J].WaterResourcesResearch,2019,55(2):904 - 922.
[13] 薛璐.水库分期旱限水位设计与控制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14] WUJ,LIF,ZHAOY,etal.Determinationofdroughtlimitwaterlevelofimportingreservoirininter - basinwater
transferprojectunderchangingenvironment.TheoreticalandAppliedClimatology,2019(137):1529 - 1539.
[15] 王义民,屠子倩,畅建霞,等.水库抗旱调度分期特征确定方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20,29(1):
112 - 120.
[16] CAORX,LIF,ZHAOY.Dynamicregulationofreservoirdroughtlimitwaterlevel[J].WaterResource,2021,
48:194 - 203.
[17] 张宇亮.基于试验与模拟的区域农业旱灾损失风险定量评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
[18] 金菊良,周戎 星,崔 毅,等.结 构 水 资 源 学 概 论 [J].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21,42
(3):7 - 19.
[19] KUNDZEWICZZW,ROBSONAJ.Changedetectioninhydrologicalrecords -areviewofthemethodology[J].
HydrologicalSciencesJournal ,2004,49(1):7 - 19.
[20] 刘攀,郭生练,肖义,等.水文时间序列趋势和跳跃分析的再抽样方法研究[J].水文,2007(2):49 - 53.
[21] 金菊良,沈时 兴,崔 毅,等.面 向 关 系 结 构 的 水 资 源 集 对 分 析 研 究 进 展 [J].水 利 学 报,2019,50(1):
97 - 111.
[22] 王文圣,金菊良,丁晶,等.水资源系统评价新方法—集对评价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09,39
(9):1529 - 1534.
[23] 张礼兵,喻海!,金菊良,等.基于联系数的大 型 灌 区 水 资 源 空 间 均 衡 评 价 与 优 化 调 控 [J].水 利 学 报,
2021,52(9):1011 - 1023.
[24] 金菊良,沈时兴,崔毅,等.半偏减法集对势在引黄灌区水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
2021,52(5):507 - 520.
[25] 潘登,任理,刘钰.应用分布式水文模型优化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农田灌溉制度Ⅱ:水分生产函数和优化灌
溉制度[ J].水利学报,2012,43(7):777 - 784.
[26] GENEILLEEGREAVES,WANGYM.Yieldresponse,waterproductivity,andseasonalwaterproductionfunc
tionsformaizeunderdeficitirrigationwatermanagementinsouthernTaiwan [J].PlantProductionScience,2017,
20(4):353 - 365.
[27] 俞建河,吴永林,丁 长 荣,等.皖 东 江 淮 丘 陵 区 不 同 水 文 年 水 稻 优 化 灌 溉 制 度 的 研 究 [J].节 水 灌 溉,
2017(1):94 - 97.
[28] 张礼兵.试验遗传算法研究及其在水资源系统问题中的应用[D].扬州:扬州大学,2007.
6
— 1 1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