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25

制下,水库灌区水资源系统综合运行效果评价等级的对比结果。






















                                           图 4 水库灌区水资源系统综合运行效果评价结果

                  由图 4可知,由于无旱限水位控制导致干旱年份前期供水过多,且在汛前期产生不合理的弃水,
              导致用水关键期易陷入少水可用的困境,单旱年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方案①综合运行效果等级总体较
              低。方案②不计来水差异的启用旱限水位控制,导致水库供水变化十分剧烈,运行效果时好时差而不
              利于水库灌区水资源系统的稳定运行。方案③和方案④控制下的运行效果基本均优于方案①和②,且
              方案④运行效果总 体最优。以下 按来 水情 势不 同进 一 步分 析 旱 限 水 位 对 于 水 资 源 系 统 运 行 效 果 的
              影响:
                  (1)单旱年,包括 1978年、1981年和 1992年。其中,1978年和 1992年属于严重干旱年份,水库
                                       3
                                                                                                  3
                                                   3
              年入库径流分别为 5.16亿m 和 5.44亿m ,1981年属于一般干旱年,年入库径流为 6.97亿m 。由结果
              可知,干旱缺水程度越严重,旱限水位对于水资源系统综合运行的调节效果越好。单旱后的次年水库
              水资源系统综合运行效果,4个方案的指标和评价等级结果差异较小,是因为次年降雨量较大来水较
              多,致使梅山水库、史河灌区内塘坝及反调节水库等水量较为充沛,灌区农田需水量大幅度减小,水
              资源系统的运行状态得到类似 “初始化” 重置,因此单旱年的旱限水位控制运行对次年影响可忽略
              不计。
                  ( 2)两年连旱,1994—1995年结果显示方案④评价等级总体优于前 3种方案,而 2011—2012年的
              4种方案的运行结果基本一致,原因是尽管这两年的全年来水偏低,水库年入库径流分别为 7.02亿m                                             3
                                                           3
                         3
                                                                      3
              和 8.14亿m ,但灌溉期入库径流分别为 4.56亿m 和 4.31亿m ,丰沛的来水能够基本满足同期用水高
              峰的需要,水资源系统运行效果较好且各方案运行结果差异较小。
                  ( 3)三年连旱,即 1965—1967年和 1999—2001年,结果显示系统运行效果第一、二年最好而第
              三年改善不明显,这是因为随着旱情持续逐年加重,系统中各水源的可供水量逐渐变小,旱限水位对
              第三年的抗旱能力跟着持续衰减。但综合来看,方案④效果最优,方案③次之,且 1965—1967年各
              方案之间的差距大于 1999—2001年。经分析,1965—1967年来水较 1999—2001年更少,即干旱程度
              更为严重,水资源系统对于水量分配的敏感性也更高。
              4.3 灌区作物因旱减产风险评估 前述可知,由于城市及生态需水保证程度高,梅山水库旱限水位的
              控制与运行对史河灌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和用水过程影响最大,尤其是主要作物中稻在 7、8月份的关
              键拔节抽穗期,干旱缺水对中稻产量影响非常明显。为了分析旱限水位运行造成的灌区作物因旱减产
              风险,这里选取干旱典型年中的三年连旱 1965—1967年和两年连旱 1994—1995年,探究不同方案下
              水库灌溉期各阶段供水满足的变化情况,水库灌溉供水相对满足率对比见图 5、图 6。
                  由图 5和图 6可知,方案①的水库灌溉供水多集中于分蘖期,灌溉关键期供水较少,且因连旱的
              第一年过度供水,导致了第二年供水量严重不足;方案②和③的供水满足率较为接近而难分仲伯;方



                                                                                                   1
                                                                                              —   1 6 3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