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2023年第54卷第5期
P. 45

图 5 研究区蒸散发观测数据与估算值精度分析

              4.2 生态格局变化对区域耗水时空分布影响 根据库布其沙漠北缘引水前、引水初、引水后的区域
              ET空间分布(图 6),2013年、2016年与 2020年植物生长季(4—10月)ET日均变化区间分别为 0.08~
              1.78、0.14~3.6和 0.54~4.87mm?d,ET日均值分别为 0.73、1.08和 2.47mm?d。从 ET变化趋势分析,
              2013年至 2020年研究区 ET呈逐年升高趋势;引水前期(2013年)下垫面气候相对干旱,自然状态下
              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沙地和中低覆盖度草地,植物生长季(4—10月)ET均值仅为 156.22mm。从空间
              分布上看,2013年 ET分布较为均匀,研究区内蒸散量分布差异不显著(图 6(a))。
                  引水初期由于引水渠道末端临近研究区西南地区且引水量较小,黄河凌汛和伏汛水进入研究区后
              主要汇聚于此,西南地区下垫面土地利用类型由沙地、草地转化为湖泊、湿地,地表含水量持续升高
              使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转变,引水初期植物生长季( 4—10月)ET均值增至 231.12mm,蒸发强度明显
              提升;空间分布上,区域耗水强度大小顺序依次为:西南湖泊>中部草地>东北部沙地(图 6(b))。
                  黄河凌汛引水工程持续运行几年后,在引水量与微地形等作用下,湖泊范围沿北部地区由西南向
              东北方向稳步延伸,2020年植物生长季(4—10月)ET均值增至 528.58mm,同年北部地区湖泊 ET值
              明显高于其他区域;水域及其临近地区侧渗影响显著,地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植被蒸腾活动增强,
              耗水强度相对较高,空间耗水分布特征呈现以水域为中心向外逐渐递减趋势,大小顺序依次为:中
              部、东北部湖泊>西南湿地>中部草地>东南沙地(图 6(c))。














                                                图 6 研究区典型年蒸散发空间分布

                  为充分解析不同土地类型的耗水变化情况,计算了引水前、引水初、引水后植物生长季的不同土
              地利用类型 ET变化特征(图 7)。综合计算结果来看,黄河凌汛和伏汛水改变了地表特征,顺势干预
              了生态水文循环过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 ET随着黄河凌汛和伏汛水不断推进,总体呈升高趋势,
              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ET均值大小顺序依次为:湖泊>湿地 >高覆盖度草地 >中覆盖
              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沙地。
                  根据湖泊水面 ET结果(图 7(a)),湖泊 E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6月前呈上升、6月达到峰值后呈
              下降趋势,ET变化趋势上看,2020年较 2016年出现一定滞后性,结合气象数据进行分析,2016年
              6—10月气温总体略高于 2020年同期、风速大于 2020年同期,由于气温降低削弱了 ET活动动力,加
              之风速减小延缓了 ET速率,气象条件差异导致了 2020年湖泊水面 ET低于 2016年。
                                                                                                —  5 4 7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