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2023年第54卷第6期
P. 83

样分别经过 3次和 7次冻融后 R降至最小,7次和 15次冻融后稍有恢复,最后基本保持稳定;而 21%和
              饱和含水率土样颗粒 R在 0~7次冻融时降低,7~15次冻融时基本稳定,最后随冻融次数增加继续降低。


















                       图 7 15%含水率土体抗剪强度与围压关系                         图 8 土体抗剪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

              3.2.2 土体颗粒分形维度 F变化 F是表征土颗粒表面波动的参数,土体颗粒 F越大,说明土颗粒表
              面越不规则。15%、18%、21%和饱和含水率土样经过 0、3、7、15、30次冻融后,F分布如图 10所
              示,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18%含水率土体颗粒 F呈增大- 减小- 增大的变化规律,其中在 7次和 15
              次冻融时分别为最大值和最小值;15%、21%和饱和含水率土体呈增大- 减小- 稳定的规律;经过 30次
              冻融循环后各含水率土体颗粒 F趋于一致。



















                           图 9 土体颗粒平均真圆度变化                               图 10 土体颗粒分形维度变化
              3.2.3 土体颗粒定向性 为分析 15%、18%、21%和饱和含水率土体颗粒定向性与冻融次数变化规
              律,统计土颗粒长轴与 X轴正向夹角数值,确定 4种含水率土体颗粒定向角分布情况,为便于统计以
              10°为标准划分为 18个小区间,计算各区间土体颗粒数量占总颗粒数量的百分比。4种含水率土体颗
              粒定向角在冻融作用下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相同,以 15%含水率土样为例分析(图 11)。土颗粒定向角
              主要分布在 0°~40°和 140°~180°区间,尤以 0°~20°和 160°~170°区间分布最多,而 40°~140°区间分
              布较少;受冻融循环作用影响,土体颗粒定向角在 0°~20°区间分布比例有所增加,说明土体颗粒具有
              一定的定向性,且冻融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土体定向性。
              3.2.4 孔隙率 P变化特征 P是土体中孔隙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15%、18%、21%和饱和含水率
              土样经过 0、3、7、15、30次冻融循环后,P的变化如图 12所示,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 P整
              体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缓的特征,其中 3次冻融后土体 P变化幅度最大,分别占总变化幅度的 86%
              (15%含水率)、74%(18%含水率)、93%(21%含水率)和 57.3%(饱和含水率)。土体 P与冻融次数之
                                                   x
              间有明显的指数函数关系,利用 y = a - bc函数对 15%、18%、21%和饱和含水率土体 P与冻融次数曲
                            2
              线进行拟合,R分别为 0.9982、0.9193、0.8712,0.8324拟合效果良好,拟合参数如表 1所示。


                                                                                                —  7 1 1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