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24年第55卷第8期
P. 35
3 结果与分析
3.1 气温与水量盈缺变化特征 为分析研究区基本气候要素的演变趋势、识别复合干旱热浪事件风
险,采用 Sen’s斜率估计法与 MK趋势检验法 [34 - 35] 分析研究区逐年夏季日最高气温和月水量盈缺的演
变趋势(图 4)。其中,MK趋势检验基于 0.05的显著水平。图 4中的数据由研究区内格点值平均得到。
研究区历史期( 1994—2014年)、未来时期(2030—2060年)的逐年夏季日最高温时间变化如图 4(a)所
示。由图 4(a)可知,历史期及 SSP245、SSP585情景下的逐年夏季日最高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增
幅分别为 0.053、0.024和 0.072℃?a。同时可见 SSP245情景下政府采取的积极气候应对措施一定程度
上遏制了黄河上游的夏季日最高温增长趋势,而 SSP585情景下由于缺乏政策干预,对化石燃料集约
开采,导致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了地区的高温增长趋势 [36] 。
研究区历史期及未来情景下的逐年夏季月水量盈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 4(b)所示。由图 4(b)
可知,历史期及 SSP245、SSP585情景下的水量盈缺均呈波动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 - 0.20、 - 0.11和
- 0.30mm?a ,但由于水量盈缺的年际波动较大,因此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水量盈缺在 SSP585情景下
较历史期与 SSP245情景表现出更快的下降趋势,这意味着该情景下未来遭遇干旱的可能性及干旱的
严重程度将快速增加。
注:表示通过显著性检验。
图 4 研究区逐年夏季日最高气温和月水量盈缺时间变化
3.2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与单一极端事件对比 复合干旱热浪事件作为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其破坏性
较单一热浪或干旱事件更强。本文从气温与水量盈缺两方面量化这一差别并进行分析。由于各格点间
的高温阈值及干旱阈 值不 同,分 别采 用温 度差值及 标准化 的 干 旱指 标 SPEI进行 分析,结 果如图 5
所示。
图 5(a)展示了研究区历史期和 SSP245、SSP585情景下的复合干旱热浪事件的日最高温与高温阈
值之差(CDHW )及热浪事件的日最高温与高温阈值之差(HeatWave,HW )的区别。从图中可以看出,
t
t
三种模式下 CDHW 在均值和整体分布上均大于 HW 。其中历史期 CDHW 均值较 HW 均值上升 0.06℃,
t t t t
增幅为 3.8%;SSP245情景下上升 0.29℃,增幅为 13.1%;SSP585情景下上升 0.32℃,增幅为 13.5%。
图 5(b)展示了研究区历史期和 SSP245、SSP585情景下的复合干旱热浪事件所在月份 SPEI值与干旱
事件月份 SPEI值的区别。由图可知,SPEI值在历史期和 SSP245、SSP585情景下均表现出复合干旱热
浪事件低于干旱事件的趋势。其中历史期复合干旱热浪事件 SPEI均值较干旱事件 SPEI均值下降 0.08,
降幅为 5.8%;SSP245及 SSP585情景中下降 0.04,降幅为 2.6%。结果表明,复合干旱热浪事件在高
温方面较单一热浪事件更加极端,尤其在未来情景下这一区别进一步加大;在干旱方面较单一干旱事
— 9 1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