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28
此,对于冰- 岩崩发生机制的研究亟需探索新的方式和研究思路,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全方位综合研究。
4.3.3 冰- 岩崩灾害数据库与评价预测模型 目前对于冰- 岩崩灾害规律的认识与现实间仍存在较大的
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对历史冰- 岩崩灾害缺乏基础性数据支撑,无法全面有效地对冰- 岩崩开展系统性
研究。考虑冰- 岩崩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多样性,成灾因素与分布规律间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构建
一个较为完善的灾害数据库是目前亟需完成的任务。笔者认为,灾害数据库对于开展冰 - 岩崩灾害预
测将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数据库的构建,首先需要增加数据库的内容多样性,尤其是灾害的孕灾背景
及规模特征。同时,灾害信息的精细度也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通过地理信息编码、GIS、遥感、高
性能计算等技术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信息 [84 - 85] 。最后,要借助灾害数据库建立冰 - 岩崩灾害的预警评
价方法,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为冰- 岩崩灾害的预测预警提供新的途径。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梳理了我国藏东南雅江流域近 70年来发生的冰- 岩崩灾害事件及其基本特征,基于 CiteSpace
软件深度分析指出了冰- 岩崩灾害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与建议:
(1)藏东南地区冰- 岩崩灾害事件呈增加趋势。自 1960年代以来,通过调查发现了 22例典型冰 -
岩崩灾害事件。冰- 岩崩灾害在时间上呈周期性发展,多发于夏秋季节;空间上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
山脉南翼、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以及横断山脉高陡山坡上,对我国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和川藏铁路等
重大工程构成严重威胁。
( 2)藏东南地区冰- 岩崩灾害的形成机制及灾害链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冰 - 岩崩灾害的形成主要
受地形、构造、气候和人为四种因素影响或共同作用,由于藏东南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
其冰- 岩崩灾害异常发育。以物源、演化过程和致灾形式为依据,可将冰 - 岩崩灾害划分为四种:冰 -
岩崩泥石流灾害、冰- 岩崩堵江溃坝型灾害、冰- 岩崩冰湖溃决型灾害和冰- 岩崩库坝失效型灾害。
(3)近 20年来各国在冰- 岩崩灾害领域的研究基本同步。目前对冰- 岩崩灾害研究较多的国家主要
分布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地区,中国学者研究总量在其中占比最高。在技术方面,目前主流的研究手
段仍是遥感影像和数值模拟,现场勘测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但小尺度模型试验方面仍需有所突破。
( 4)冰- 岩崩灾害的识别、发生机制、致灾过程和监测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在识别环节
上,融合低位现场勘测和高位无人机技术,形成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识别方法;在监测领域,
构建 “天- 空- 地” 一体化实时监测体系;致灾评价方面,建立涵盖冰- 岩崩灾害链的大型数据库,开
发人工智能评价预测模型;在发生机制上,通过小尺度室内试验,开发高效的物理模型及研究方法,
推动冰- 岩崩灾害链的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 1] 崔鹏,郭晓军,姜天海,等.“亚 洲 水 塔 ” 变 化 的 灾 害 效 应 与 减 灾 对 策 [J].中 国 科 学 院 院 刊,2019,
34(11):1313 - 1321.
[ 2] 童立强,裴丽鑫,涂杰楠,等.冰崩灾害的界定与类型划分———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
2020,32(2):11 - 18.
[ 3] NIEY,SHENGY,LIUQ,etal.Aregional - scaleassessmentofHimalayanglaciallakechangesusingsatellite
observationsfrom1990to2015[J].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2017,189:1 - 13.
[ 4] 薛翊国,孔凡猛,杨为民,等.川藏铁路沿线主要不良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
报,2020,39(3):445 - 468.
[ 5] 郭万钦,张震,吴坤鹏,等.跃动冰川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22,44(3):954 - 970.
[ 6] 邬光剑,姚檀栋,王伟财,等.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冰川灾害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1):
1285 - 1292.
[ 7] 汪发武,陈也,刘 伟 超,等.藏 东 南 高 位 远 程 滑 坡 动 力 学 特 征 及 研 究 难 点 [J].工 程 地 质 学 报,2022,
5
— 1 1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