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24
由图 6的网络共现结果显示,高产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集中合作交流网络。在这个合作网
络之外,也有少数由 2到 3个机构组成的小型合作网络,这些机构的发文数量相对较少。此外,还有
大量仅发 表 了 一 篇 论 文 的 机 构 [53] 。可 以 看 出 冰 - 岩 崩 灾 害 研 究 机 构 主 要 有 中 国 科 学 院 (Chinese
AcademyofSciences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ofZurich)、印度理
工学院( IndianInstituteofTechnology)、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entreNationaldelaRechercheScien
tifique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法国研究型大学联盟(UDICE - FrenchRe
searchUniversities )、中国地质调查局(ChinaGeologicalSurvey)等。其中中国科学院科研产出最大,苏
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发展迅猛。
4.2 冰- 岩崩灾害(链)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以及科技手段的大幅提升,冰 -
岩崩灾害相关研究工作逐步增多。由图 7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冰 - 岩崩相关研究工作呈爆发式增长,
遥感影像和数值模拟技术是开展冰 - 岩崩灾害研究的主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现场勘测方法在最近
三年研究中增长势头迅猛,但物理试验相关研究仍仅有较少的成果。
图 6 冰- 岩崩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 图 7 近 25年冰- 岩崩灾害研究方法发文量
4.2.1 现场勘测 现场勘测是了解山体灾害规模、地质结构、岩石类型及稳定性等最直接有效的手
段。通过现场勘测可对山体灾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灾害预测和预警提供支
持。但受限于冰- 岩崩灾害源区地理位置的影响,现有勘测技术仍难以触及,因此目前仅有少量的冰-
岩崩灾害现场资料。例如:2002年 9月俄罗斯南方高加索山区发生了冰 - 岩崩灾害,造成下游数百人
死亡。次年 6月,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InstituteofGeographyRussianAcademyofScience,IGRAS)
对该次事件进行了首次实地考察 [54] ,发现冰床表面覆盖着大量的类似 “蚂蚁堆” 状的物体,其中部
分由冰粒组成,冰川上方不断有冰块和岩石掉落,冰川融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根离子。2003年 6月 26
日,奥地利阿尔卑斯山 NrdlichesBockkarkees冰川发生罕见的大型冰 - 岩崩灾害,从灾害发生后的 6
月 30日至 2007年 5月 14日,Pirklbauer等 [55] 对冰 - 岩崩沉积物、地表地貌及邻近地区进行了长期实
地观测和测绘。通过对比灾害前后照片发现,该冰 - 岩崩发生前并没有出现典型的解体、冰瀑等来临
特征。现场勘测表明,冰- 岩崩沉积物中岩体碎片约占 10%,而孔隙体积占比达 20%,其余 70%为冰
体。而在冰体融化后,岩体碎屑的含量由上到下呈缓慢下降趋势,沉积物前缘堆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
脊,高度可达 2m。
2018年 10月 17日西藏色东普沟上游发生冰- 岩崩堵塞雅鲁藏布江,灾害发生后应急专家组通过
搜集遥感地质资料、驱车前往或采用先进直升机开展了现场勘测工作 [40] 。经现场考察发现,色东普沟
上游约 6000m高程部位发生了冰- 岩崩,崩滑体沿侵蚀沟槽呈带状持续向下移动形成堰塞坝。经勘测
分析堰塞坝跨河宽 310~950m,顺河长 2500m,坝体最大堆积厚度约 90m,物质以碎石土为主,松散
土体含部分冰雪,土石比约为 8∶2。
— 1 1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