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20

受到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使得冰川运动更为活跃。在垂直空间上,冰 - 岩崩灾害主要集中于海拔
              4000~6000m范围内,这一高程主要位于雪线附近,与冰川表面的冻融紧密关联                                   [36] 。


              3 藏东南冰- 岩崩形成机制与灾害链分析


              3.1 冰- 岩崩灾害形成机制 冰 - 岩崩灾害是高山峡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形成机制涉及多
              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构造因素、气候因素及人为因素等。
              3.1.1 地形因素 藏东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高低起伏,这为冰 - 岩崩灾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地形
              坡度、坡向及高差等因素都会影响冰川的运动和稳定性,进而导致冰- 岩崩的发生。
                  坡度是影响冰- 岩崩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山体坡度与上覆冰岩体软弱结构面倾角共同决定了冰-
              岩崩发生的可能性。陡峭坡地和大倾角裂隙会导致冰岩体沿底部弱面滑动,进而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崩
              塌。另外,坡度变化也会引起应力变化                   [37] ,进而影响冰岩体稳定性。坡向影响冰川表面的光照时间,
              受辐射热量的影响,南坡相比北坡冰川表面融化蒸发量大,裂隙相对发育                                 [38] ,更有利于冰- 岩崩的形成。
              此外,地形高差变化的累积效应也为冰- 岩崩灾害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较大的高差变化使得冰?岩体
              受到不同的应力积累,长时间的应力积累导致基岩软弱面处发生开裂、滑动进而引发冰- 岩崩。
              3.1.2 构造因素 藏东南是全球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
              的剧烈碰撞,使得藏东南区域孕育了大量的断裂带及缝合带,并由此引发了诸多地震事件,进而导致
              冰- 岩崩灾害频发。
                  藏东南地区冰- 岩崩灾害的发生主要受构造条件及冰川发育的影响                               [39] 。在构造条件影响下,板块
              间的剧烈运动促使该地区岩体结构面异常发育,加之气候变化带来冰川裂隙发育,造成板块间缝合带
              逐渐向断裂带转化,各断裂带之间又相互切割贯通导致山体表面碎裂化                                  [40] ,山体顶部存在的大型冰川
              裂隙也会在地震、冻胀等作用下进一步扩展贯通,进而诱发冰 - 岩崩灾害频发。此外,受冰川发育影
              响,相比于青藏高原内陆的极大陆型冰川,藏东南地区主要以海洋型冰川发育为主,冰川呈现高消融
              和高积累的水分转换特征            [6] ,冰川温度较高且冰面破碎化显著                [41] ,域内冰川正在经历强烈的消融和
              退缩,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冰- 岩崩发生的可能性。
              3.1.3 气候因素 气候变化是藏东南地区冰 - 岩崩灾害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气温和降水是最根
              本的原因     [23] 。调查结果显示     [42 - 43] ,近 60年来青藏高原温度上升速率约为全球同期指数的 2倍以上,
              其中藏东南平均最低气温增加 1.98℃,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增温速率,加速藏东南地区冰川消融。藏东
              南地区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西侧印度季风带来的水汽在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后沿雅鲁藏布江向上
              游输送,使得藏东南地区降雨量相比青藏高原大部和三江源地区多出 20%左右                                     [44] 。从时间上看,藏
              东南地区近 60年来降雨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充沛的降雨与冰川升温融水汇聚在一起,形成比单一冰
              雪融水更大的冰雪体表面和内部水流                  [1] ,促使冰川底面及冰岩软弱接触面活动性增加,强烈掏蚀沟谷
              底部并积聚碎屑体;同时,大量的降水也使得不稳定冰岩体的重力增加、下滑力增大,温度变化也使
              得冰川内部温度和压力发生变化,进一步加大了冰- 岩崩灾害的风险。
              3.1.4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对加剧冰- 岩崩灾害也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自 1980年代中期以来,南亚
              地区黑碳排放日益严重,黑碳气溶胶下落覆盖在冰川表面降低了冰川反照率,加速了冰川消融                                              [45 - 46] 。
              温室气体的排放也直接导致了气温上升,进而影响了冰川的稳定性。此外,冰川地区爆破或其他大型
              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也可能直接导致冰川底部破裂,进而引发冰- 岩崩灾害。
              3.2 冰- 岩崩灾害链 灾害链一般指由原生灾害触发而引发后续一系列多种次生灾害的过程                                         [29] 。冰川
              型灾害链作为灾害链的一个分支,常常发生于高寒山区,由冰崩、岩崩、滑坡、碎屑流、泥石流、堵
              江、堰塞湖、溃决洪水等一系列灾害中的两环或多环组合而成。不同学者对冰川型灾害链划分有一定
              的差别(表 2),如 Salzmann等        [47] 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由冰川垮塌引发的特大雪崩灾害、陡峭冰川
              上冰- 岩崩塌混合灾害、冰川融化断裂引发的泥石流或碎屑流灾害以及冰崩引发的冰湖溃决灾害。童
              立强等   [2] 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冰崩引发的灾害进行了补充划分,根据形成机理和致灾

                     5
                —  1 1 0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