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17
件,认为此次灾害是高位冰岩体沿下伏基岩裂缝整体滑动的结果。分析可见,上述冰 - 岩崩定义具有
三个特征:①崩滑体为冰体或冰岩组合体;②崩滑体常位于冰川末端高位陡峭斜坡处;③崩滑体常沿
冰岩界面或结构软弱面崩落。结合冰- 岩崩的形成机制及灾害演化过程,可对冰- 岩崩及其灾害做如下
统一定义:冰- 岩崩灾害通常是指高寒山区冰川末端或斜坡陡峭处冰- 岩体,因冻胀开裂、重力作用等
沿冰- 岩界面、冰体或岩体内部的软弱结构面(或裂缝处)发生倾倒、滑塌、滚落进而解体为碎屑流或
转化为泥石流的灾害地质现象,短程运动可对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直接冲击破坏;远程可堵断
江河形成堰塞湖(或冰湖),严重的将发生堰塞体溃决,形成洪水、泥石流交替演进等链式灾害;极端
情况下,冰- 岩崩塌体可对水库、大坝造成次生破坏,从而危害流域内水利工程安全。实际上,高寒
地区单一的冰崩或岩崩并不常见,冰 - 岩复合崩塌更为典型 [12] 。因此,从广义上可认为冰 - 岩崩是高
位冰岩体相互作用形成的灾害;狭义上,根据物源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大量冰岩嵌固体同时崩
落,如印度查莫利冰- 岩崩;二是冰崩占主导、夹带部分岩体崩落,如阿尼玛卿山冰- 岩崩;三是在冰
冻作用下高位岩崩携带部分冰体崩落,如意大利 Brenva冰- 岩崩。
图 1 藏东南地理位置(审图号:GS(2019)3333)
冰- 岩崩常以碎屑流、泥石流等方式致灾或形成灾害链,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严重的冰- 岩崩灾害
事件。国外的典型灾害事件,如:2021年 2月 7日发生在印度杰莫利地区的冰- 岩崩灾害 [11,13] ,由上
游高山区冰川岩体整体崩塌引发溃决洪水,最终导致 200多人死亡或失踪,2座水电站造成严重破坏;
2021年 7月 5日发生在巴基斯坦纳尔塔河上游的冰- 岩崩灾害 [14] ,奔涌而下的冰岩碎屑流造成 4位居
民及数百头牲畜死亡,并阻塞河流形成 2个堰塞湖;此外,2023年 2月发生在塔吉克斯坦的多处冰- 岩
崩灾害 [15] 以及 1970年 5月发生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冰- 岩崩冰川泥石流灾害 [16] ,均是由地震触发的典型
冰- 岩崩灾害事件。国内的典型灾害事件,如:2018年 10月 17日发生在我国藏东南色东普沟的大规模冰
岩崩- 碎屑流- 堵江- 洪水灾害链 [17 - 18] ,2000年 4月、2003年 5月、2007年 9月及 2011年 6月发生于青海
省阿尼玛卿山晓玛沟的 4次量级较大的冰岩崩- 碎屑流灾害 [9] ,2004年 3月 12日发生在云南省玉龙山南
坡大规模冰岩崩- 碎屑流灾害 [19] 等。由于冰- 岩崩灾害常发生于高寒高海拔地区且偶发性强,早期有关记
录和研究相对较少,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遥感探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单个冰川灾害进行探究,
而对区域尺度冰- 岩崩灾害的孕灾、成灾机制及其破坏特征研究较少,仅做了初步探讨 [20 - 22] 。整体而言,
1
— 1 4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