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13

和向上浮动,因此将式(3)的加密段填充高度调
              整为( h - h ),加密段内的总填料量为(V +
                     i + 1  i - 1                      i - 1
              V+ V )。局部桩径优化后应小于 2倍的设计桩
               i
                  i + 1
              径,若不满足 条 件,则 需 要 继 续 调 整 加 密 段 高
              度,因此个别桩型需经多次调整才能满足要求。
              图 9给出了两根桩的桩型优化调整前后的对比,
              调整后的桩型显得更合理。
                  对Ⅱ期工程 2623根振冲碎石桩的桩径测算
              结果逐排进行统计分析,图 10展示了桩径统计
              的箱线图。箱线图上边缘( Q + 1.5IQR)表示非异
                                        3
              常值的最大值;下边缘( Q - 1.5 IQR)表示非异常
                                      1
              值的最小值;IQR为四分位距;箱体范围从下四
              分位数 ( Q )到 上 四 分 位 数 (Q ), 包 含 了 中 间
                       1                   3
              50%的数据;箱体内部的竖线表示桩径测算的中
              位数( Q);图 中 的 圆 点 表 示 桩 径 的 平 均 值;位                             图 8 部分桩型型态
                     2
              于上边缘和下边缘区间之外的点视为异常值。






























                                                    图 9 桩型优化前后对比
                  从图 10中可见,A区和 B区的碎石桩桩径测算值大部分超过了设计有效桩径(1.0m),且 B区的
              桩径测算值比 A区的整体偏高。造成 A区桩径整体较小的主要原因是施工中发生的塌孔影响了填料的
              振密。A区的桩径异常值在上下边缘外侧均有分布,而区域 B的异常值主要出现在上边缘外侧,说明
              B区的施工控制得更好些。A区(桩间距 3.0m)桩径的平均值为 1.09m,最大桩径为1.57m、最小桩径
              为 0.84m;B区(桩间距 2.5m)桩径平均值为 1.16m,最大桩径为 2.13m、最小桩径为 0.92m。结合
              4.2节的置换率分析可见,A区和 B区桩径平均值大于设计值与其体积置换率高于设计置换率是一
              致的。
              4.4 加密段长度 基于监测数据的桩型分析发现,有些振冲桩存在局部缩径的情况,即局部桩径小于
              设计标准,这将对桩身承载力和地基加固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应当避免。造成桩身局部缩径的原因可
              能与地层有关,也可能与施工控制有关。图 11给出了含缩径段的桩型、造孔贯入电流及制桩过程中
              的加密电流和留振时间沿深度分布的情况。


                                                                                                   2
                                                                                              —   1 7 9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