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2024年第55卷第12期
P. 45
5 讨论
5.1 与其他研究的比较 先前的研究大多关注于水文干旱特征的时空演变模式,对流域遭受水文干旱
时的可靠性、恢复力和脆弱程度关注不够,因此难以反映流域应对干旱时的能力。此外,大多数研究
采用 “径流突变点法 [33] ” “上下游比较法 [45] ” 和 “干支流比较法 [46] ”,试图分离人类活动对水循环
造成的影响。以上方法认为选定的上游或支流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低,可视作自然情况。然
而,不同流域间的水文要素特征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使得上游和下游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一定是由人类
活动引起的,这可能导致对研究结果的误判。因此,这些方法存在不确定性,难以有效的将人类活动
的影响进行分离。与上述研究相比,本文采用情景比较的方法,有效地分离了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的
影响,结合 SRI和 RRV框架确定了流域遭受干旱时状态不佳的热点地区。此外,本文还揭示了不同流
域中具体的人类取用水行为和水资源管理方式对水文干旱造成影响的可能途径。
5.2 研究的不确定性 对于大规模水文模拟,PCR - GLOBWB模型的模拟性能整体表现较好,但仍存
在一些站点的 NSE系数偏低。模型在捕捉部分地区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要素时可能存在错误估
计,未能很好的再现这些区域的水文过程,反映了模型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未来需要收集所需数
据,完善模型的区域参数率定,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信度。此外,不同季节的人类取用水行为和水资
源管理措施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未考虑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影响的季节性特征,未来需将以上内容
纳入重点研究范畴。
6 结论
本研究借助 PCR - GLOBWB模型,较好地量化了人类活动对中国各大流域水文干旱状态的影响,
并得出以下结论:人类活动对于中国大流域水文干旱造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和地域性差异。在
1990年之前,人类活动加剧了大多数流域水文干旱的历时、频次和烈度,并导致这些流域的受旱面积
扩大。在 1990年之后,松辽、海河、淮河等北方流域的干旱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仍在加剧,而长江、
珠江、东南等南方流域的干旱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南方和北方水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同的水资源管理
措施、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以及不同的农业模式是导致两个典型流域水文干旱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
究较好地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水文干旱状态的影响程度,但对于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机理在未来有待
进一步深入研究,力求为制定更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政策,降低干旱的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参 考 文 献:
[ 1] YUM,LIQ,HAYESM J,etal.AredroughtsbecomingmorefrequentorsevereinChinabasedonthestandard
ized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index :1951 - 2010?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2014,34
(3):545 - 558.
[ 2] WANGL, CHEN W.A CMIP5multimodelprojectionoffuture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climatological
droughtinChina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2014,34(6):2059 - 2078.
[ 3] YUANX,WANGL,WUP,etal.AnthropogenicshifttowardshigherriskofflashdroughtoverChina[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10(1):4661.
[ 4] 程晓陶,刘昌军,李昌志,等.变化环境下洪涝风险演变特征与城市韧性提升策略[J].水利学报,2022,
53(7):757 - 768,778.
[ 5] 屈艳萍,吕娟,苏志诚,等.抗旱减灾研究综述及展望[J].水利学报,2018,49(1):115 - 125.
[ 6] 方国华,涂玉虹,闻昕,等.1961—2015年淮河流域气 象 干 旱 发 展 过 程 和 演 变 特 征 研 究 [J].水 利 学 报,
2019,50(5):598 - 611.
[ 7] 夏军,陈进,佘 敦 先.2022年 长 江 流 域 极 端 干 旱 事 件 及 其 影 响 与 对 策 [J].水 利 学 报,2022,53(10):
4
— 1 5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