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126
理描述,以分钟为时间单位模拟次降雨条件下地块或小流域侵蚀过程 [10] 。它主要涉及植被对降雨的
截留、下渗、雨滴溅蚀、径流侵蚀、径流搬运和泥沙沉积。该模型由模块化结构组成,可以和地理
信息系统进行无缝链接,它将自身链接到 KINEROS 模型的水沙运动结构中来模拟侵蚀,水沙通过一
系列相互连接的均匀斜坡面和沟道要素在地表运动,其中要素特征可参数化。在模型运算中,通过
参数设置来描述地形及降雨特征。
试验在晋西黄绵土坡面进行,故只考虑坡面要素,从 3 个坡长的径流小区中各选择一个来设定
EUROSEM 模型的参数。土壤比重(RHOS)通过比
表 1 EUROSEM 模型主要参数值
重 瓶 法 测 定 , 并 结 合 环 刀 取 土 计 算 土 壤 孔 隙 度
(POR), 初 始 土 壤 含 水 率(THI)通 过 烘 干 称 重 获 参数 取值范围 设定值
得,而雨滴冲击土壤颗粒可分散性(EROD)、土壤 EROD/(g/J) 1.0~3.1 1.7
COH/kPa 1~4 2
聚合度(COH)、坡面糙率(RFR)、入渗滞后因子
RFR 17~23 17
(RECS)则参考 Morgan 等 [10] 给出的参考值,饱和导
RECS/mm 15
水率(FEIN)、毛细管张力(G)、曼宁系数(MANN)
FEIN/(mm/h) 7~190
通过不断改变输入参数数值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
G/mm 98~526 248
值进行对比而确定(见表 1)。
2.4 数据分析计算与模拟精度评价方法 试验采用 Excel 处理相关数据并绘制产流产沙率随产流历
时的变化曲线;采用 SPSS 对雨强、坡长与产流产沙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 Nash 模型效率系数
ME [21] 和相对误差 RE 评价模型模拟精度。模型效率系数 ME 越高,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拟合效果越
好;而相对误差 RE 越小,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拟合度越高,模型适用性越好。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流分析 坡度为 20°,不同雨强和坡长条件下,产流率随降雨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增大趋势,
在开始产流后的 5 min 内增速很快,达到产流率峰值的 77%~94%,后逐渐变缓并基本趋于稳定,模
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图 2)。分析原因,降雨初期土壤入渗强度大于降雨强度,降
雨全部下渗,不产生地表径流。随着降雨的持续,土壤含水率不断增大,表土孔隙也在雨滴的击溅
作用下发生改变,土壤入渗能力迅速减小至低于降雨强度,坡面开始产流,且产流率迅速增大。在
产流开始约 5 min 后,由于土壤含水率及表土孔隙变化减小,土壤入渗率基本趋于稳定,产流率也相
应趋于稳定;此外,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坡面单位时间所承受的雨量增大,雨滴动能也增大,土
壤入渗率达到相对稳定的时间缩短,所以一定坡长条件下降雨强度越大,产流率越大且达到峰值所
需时间越短,孙佳美等 [22] 也指出降雨强度越大,达到产流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
进一步分析次降雨产流量随坡长和雨强的变化可知,产流量随坡长和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降
3
雨强度为 60 mm/h 时,坡长从 2 m 延长至 4 m,产流量增量为 0.106 m ,而在降雨强度为 90 和 120 mm/h
时,其增量分别为前者的 1.281 和 1.401 倍,表明坡长对坡面产流量的影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
大。而降雨强度一定时,产流量随坡长的延长不呈比例增加,坡长从 2 m 延长至 3 m,3 m 延长至 4 m。
产流量增量在降雨强度为 60 mm/h 时为 0.046、0.060 m ;90 mm/h 时为 0.073、0.062 m ;120 mm/h 时
3
3
为 0.086、0.063 m , 说 明 降 雨 强 度 越 大 , 坡 长 的 延 长 对 产 流 量 增 量 的 影 响 越 显 著 。 分 析 其 原 因 ,
3
随着坡长的延长 , 承 雨 面 积 增 大 , 单 位 时 间 内 坡 面 承 雨 量 增 加 , 坡 面 下 部 径 流 流 速 加 快 , 径 流
下 渗 机 会 减 少 , 随 着 降 雨 的 进 行 观 察 到 坡 面 下 部 细 沟 的 出 现 , 导 致 坡 面 径 流 在 短 时 间 内 汇 集 于
细 沟 内 , 流 出 出 口 断 面 。 而 随 着 坡 长 延 长 , 降 雨 强 度 增 大 , 使 得 降 雨 击 溅 表 土 的 机 会 增 加 , 溅
蚀 力 增 强 , 表 土 孔 隙 改 变 , 表 土 结 皮 经 历 周 期 性 发 展 [23] , 而 结 皮 的 形 成 能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降 低 土
壤入渗率 [24] ,增大坡面产流量,且雨滴动能越大,结皮硬度越大 [25] 。
相关性分析表明(表 2),产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 0.948,而坡长与
其相关系数仅为 0.279,说明在降雨强度、坡长对产流量共同影响下,降雨强度与产流量的相关性较
— 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