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2期
P. 71

2  开放水体典型脱氮机制


                   开放水体是有别于管道和池罐等相对封闭的水体而言的,包括河流、水库、湖泊、海洋等自然
               水体,是地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发生的主要区域。脱氮(Nitrogen removal)是指流域内的有机或无机
                                                    [8]
               态氮最终转化为气态氮并进入大气的过程 。因常温下只有氮气(N )属于惰性且无害气体,故生成氮
                                                                           2
                                                                                      [9]
               气的脱氮过程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氮负荷削减过程,成为目前国际上关注的重点 。本文所阐述的“开
               放水体脱氮”,主要是指发生在河流、水库、湖泊、海洋等水体中的沉积物、悬浮物的脱氮。在这些
               水体内,目前公认的典型脱氮机制主要包括:①厌氧反硝化(Denitrification)、②厌氧氨氧化(Anaero⁃
               bic ammonium oxidation)、③好氧反硝化(Aerobic denitrification)、④厌氧甲烷氧化(Anaerobic methane
               oxidation)等 4 个过程,如图 1 所示,其具体反应说明如下。





















                                                                         [9]
                                      图 1  开放水体氮循环及典型脱氮过程 (基于 Arrigo       成果修改)
                             [9]
                                                                    -
                   厌氧反硝化 :在厌氧环境下,微生物将硝酸盐(NO ) 逐步转为亚硝酸盐(NO )、一氧化氮
                                                                                             -
                                                                     3                        2
              (NO)、氧化亚氮(N O)并最终还原为氮气(N )。
                                2                      2
                   厌 氧 氨 氧 化  [8] : 在 厌 氧 条 件 下 , 微 生 物 以 NO 为 电 子 受 体 , 直 接 将 氨 氮(NH )氧 化 为 氮 气
                                                              -
                                                                                             +
                                                               2                             4
              (N )。
                 2
                                                                           [9]
                   其中,厌氧反硝化过程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最主要的脱氮过程 ;后来逐步研究发现,厌氧氨氧
                                                                                                       [10]
               化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其在海洋沉积物脱氮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最多可超过 50%                                             。
                   从上述过程来看,厌氧环境和 NO 是脱氮发生的两个先决条件,因自然水体中 NO 条件容易
                                                  -
                                                                                                -
                                                   3                                             3
               满足,故溶解氧被认为是指示脱氮能否发生的重要指标,并将其浓度低于 0.5 ~ 2.0 mg/L 作为氧化与
               还原环境的判定条件          [11] 。Robertson 发现在溶解氧为 5.0 mg/L 的环境中,某些细菌也能将 NO 还原为
                                                                                                   -
                                                                                                   3
               氮气  [12] ,原因是部分微生物能产生某种周质硝酸盐还原酶(P-Nar),可在有氧环境中促进硝酸盐还
               原 [13] ,即为自然水体脱氮的第三类过程③好氧反硝化。后来,又有人发现有些微生物在厌氧环境下
               能够利用甲烷(CH )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即 ④厌氧甲烷氧化                           [14] ,因该过程既可消耗甲烷,又能去
                               4
               除硝酸盐,还不产生亚硝酸盐,可在削减氮污染的同时去除温室气体,故在近年来备受国际学者关
               注。
               3  潜流带与沉积物主要脱氮过程

                   目前研究认为陆域排放的氮、磷污染有 70% ~ 80%是在河流流域内被去除的,且主要发生在河
                                      [5]
               网潜流带和湖库沉积物中 。“潜流带(Hyporheic zone)”是指位于溪流或河流河床之下并延伸至河溪
               边岸带的水分饱和的沉积物层,包括侧向潜流带和垂向潜流带                             [15] ,如图 2 所示。因地表水和地下水在


                                                                                               — 195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