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7

浅层土壤盐度和含水率的监测结果(图 2)表明,裸滩区、翅碱蓬区和交错区(W1、W3、W5)浅层
               土壤盐度和含水率较为接近,与柽柳区(W7)相比,上述区域浅层土壤盐度均明显偏低,而含水率均
               明显偏高。由海向陆至黄河梯度上,浅层土壤盐度和含水率的变化范围增大。近海的翅碱蓬区土壤
               盐度较低而含水率较高,变化范围均较小;与之相反,靠近黄河的柽柳区土壤盐度较高,含水率较
               低,变化范围均较大。位于两者之间的交错区与翅碱蓬区的盐度和含水率较为一致,但变化范围显
               著变大。交错区作为过渡区,其含水率和盐度为翅碱蓬适宜范围,又因含水率和盐度的变化范围
               大,为柽柳提供了适宜生境            [16] 。芦苇区(W10)盐度明显偏低,含水率的均值和变化范围最大。



                            (g/L)

                            浅层土壤盐度/








                                               图 2  浅层土壤含水率和盐度的监测结果
                   开展原位监测实验的同时,在潮滩上和黄河岸边分别设定了潮位和黄河水位监测点,使用水位
               记录仪分别记录实时潮高和黄河水位。潮汐和黄河水位的监测结果(见图 3)表明,样带北侧存在大小
               潮持续影响,潮汐周期约为 14 d,大潮出现在 7 月 6 日和 18 日前后,小潮出现在 7 月 12 日和 26 日前
               后;样带南侧黄河水位受到人为扰动较大,水位波动剧烈。在调水调沙前(7 月 2—9 日)、中(7 月
               10—16 日)和后期(7 月 17—29 日)变化显著,调水调沙中期黄河水位激增,水位波动较大,调水调沙
               前期和后期水位较低。

                                     0.8
                                   湖高/m  0.0


                                    -0.8                                 水位监测值
                                                                         24 小时移动平均值
                                    3.5
                                   黄河水位/m  2.5




                                    1.5
                                      7/2    7/6    7/10   7/14   7/18   7/22    7/26   7/30
                                                         日期(月/日)
                                                图 3  潮高和黄河水位变化监测结果

               3  模型构建

               3.1  地下水动力模型         采用 MODFLOW 模型模拟地下水动力条件。基于达西定律和渗流连续方程和

               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浅层地下水三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                            [17] ,公式如下:
                              ì   ∂h   ∂∂ æ  ∂h  ö  ∂∂ æ  ∂h  ö  ∂∂ æ  ∂h  ö
                              ï μ d  ∂t  =  ∂x è K x ∂x  ø  +  ∂y  ç K y  ∂y  ÷ +  ∂z è K z  ∂z  ø  + ε (x,y,z  )∈ Ω,t ≥ 0
                              ï
                              ï                      è     ø
                              ï
                              ïh(x,y,z,t    | )  = h (x,y,z )               (x,y,z  )∈ Ω
                              ï
                              í             t = 0  0                                                  (1)
                              ï h(x,y,z,t   | )  = h (x,y,z )               (x,y,z  )∈ Ω,t > 0
                              ï             S   1
                              ï ∂h  |        1
                              ï
                              ï
                              ï ∂n  | |  = 0                                (x,y,z  )∈ Ω,t > 0
                              î   S 2
                                                                                               — 257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