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3期
P. 79
4 混合土体冲刷黏性度
4.1 公式推导 一定水流切应力作用下,混合土体的冲刷行为随黏性颗粒含量的增加逐渐由无黏性
变为黏性,考虑混合土体冲刷行为的变化,提出冲刷黏性度这一概念,作为衡量混合土体是否具有
黏性冲刷行为的度量,用符号 D 表示,D 越大,混合土体的黏性冲刷行为越明显,D 的取值范围为
c
c
c
[0,1]。研究表明土体中只有粒径小于 0.004 mm 的黏粒具有黏性,混合土体的黏性冲刷特性是由黏
粒颗粒引起的 [11] ,D 与黏粒含量 p 密切相关。混合土体中黏粒含量越大,土体的黏性冲刷特性越明
c
c
显,冲刷黏性度越大,当 p =0 时,混合土体表现无黏性冲刷特性 D =0,当 p =100%时,混合土体表现
c
c
c
黏性冲刷特性 D =1,D 与 p 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c
c
c
[13]
Alvarez-Hernandez 通过对不同粒径砂土-黏土混合物进行冲刷特性试验,发现混合土体冲刷特
性由无黏性变为黏性时的黏粒含量即临界黏粒含量 p 与无黏性颗粒粒径 d 有关。假设混合土体中黏
s
cc
性土含量为某一特定值,如果混合土体中无黏性颗粒粒径 d 足够小,其值近似等于 0.004 mm,则混
s
合土体表现黏性冲刷特性,此时 D 取值较大;如果 d 取值较大,大于砾石粒径,此时混合土体的冲
s
c
刷特性由无黏性颗粒主导,D 取值较小,由此推断,D 与 d 呈负相关关系。
c
c
s
黏粒含量 p 和无黏性颗粒粒径 d 分别反映混合土体中黏性土和无黏性土的性质,假设 p 和 d 对 D c
s
c
s
c
的影响独立且互不干扰。用符号 D 和 D 分别表示 p 和 d 影响部分的混合土体冲刷黏性度。假设 D
c1 c2 c s c1
与 p 的关系曲线为抛物线(如图 9 所示),表达式写为:
c
D = ap + bp + c (6)
2
c1 c c
根据边界条件(0,0)、(1,1)以及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p =1 得出 a=-1、b=2、c=0,式(6)的具体表
c
达式为:
D = -p + 2p (7)
2
c1 c c
正态分布是一个在数学、物理及工程等领域都非常重要的概率分布。水流对土体的冲刷具有随
机性,正态分布广泛应用于土体冲刷特性的研究。正态分布的期望值 μ 决定了正态曲线的位置,标
准差σ决定了分布的幅度。采用图 10 中所示的概率密度函数表示 D 与 d 的关系:
c2 s
( d s d c50 - ) 1
- 2
D = e 2σ (8)
c2
式中:σ=2 d /d ,其中 d 代表砂土和砾石分界线的颗粒粒径,取值 2 mm,d 表示粉粒和黏粒分
s50 c50 s50 c50
界线的颗粒粒径,取值 0.004 mm。
将式(7)和(8)相加得 p 和 d 影响下混合土体冲刷黏性度 D 的表达式:
s
c
c
2
( d d c50 - ) 1
- s
2 2σ 2
D = -p + 2p + e (9)
c c c
由式(9)计算的 D 取值可以大于 1,根据定义, D 取值范围为[0,1],所以需要对式(9)进行优
c
c
化,采用如下的表达式:
图 9 冲刷黏性度与黏粒含量的关系 图 10 冲刷黏性度与无黏性颗粒粒径的关系
— 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