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34
方波 [10] 则收集了长江下游大通-镇江河道大量水文泥沙实测资料,采用|Δh/Δt|≤0.1 m/d 作为判断冲淤
相对平衡的指标,选取实测水流挟沙力数据,由此率定出该河段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的参数(k=
3
0.068 kg/m ,m=1.457);Xia 等 [11] 根据黄河下游 8 个水文站的实测挟沙力资料,验证了张红武挟沙力
3
公式中参数取值的准确性(k=2.5 kg/m ,m=0.62),该公式多用于高含沙河流。
但不同研究者通过上述两种方法确定的参数取值差异较大。余明辉等 [13] 采用张瑞瑾挟沙力公
[8]
式时,k 和 m 分别取为 0.25 kg/m 和 0.75;在郭庆超 [14] 和 Yuan 等 的研究中,系数 k 为 0.07 kg/m ,指
3
3
数 m 为 1.14;在 Zhou 等 [7] 的模型中,k 和 m 则分别为 0.15 kg/m 和 1.0。主要是由于不同研究河段与
3
时段内的水流、泥沙等条件不同,导致参数的取值亦不同。因此,对某一长河段或同一河段的长
时段模拟,若将挟沙力公式的参数取为常数,在水力泥沙要素变化较大时,数学模型难以准确地
模拟水沙输移过程。故有必要根据实际的水沙条件,调整挟沙力公式的参数取值,从而提高数学
模型应用于天然河流的适应能力。实际上,张瑞瑾等 [1] 的研究成果已表明,挟沙力公式的系数和
指数随水沙综合参数 C 而变化,并给出了参数 k,m 与 C 之间的关系(图 1)。图中曲线由许多准
平衡河流实测资料和水槽试验数据率定得到(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玻璃水槽、南京水利实验处钢
板 水 槽 、 长 江 、 黄 河 等)。 由 图 1 可 知 , 当 水 沙 综 合 参 数 C 小 于 4.0 时 , 指 数 m 为 常 数 , 约 等 于
1.5,而当 C 大 于 4.0 时 , m 随 其 增 加 而 减 小 ; 系 数 k 则 一 直 随 着 C 的 增 加 而 增 加 , 但 在 C 小 于
10.0 且 含 沙 量 小 于 0.1 kg/m 的范围内,k 的变化过程未给出。然而三峡工程运用后水沙综合参数
3
C 值 基 本 小 于 10.0, 且 多 年 平 均 含 沙 量 由 工 程 运 用 前 的 1.0 kg/m 减 小 到 0.1 kg/m 左 右 。 故 需 重 新
3
3
率定低含沙量及小水沙综合参数条件下张瑞瑾公式中的系数 k 和指数 m,以适用于近期长江中游
悬沙输移计算。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收集了大量实测资料,开展了长江中游河段水流挟沙力的研究,确定了
低含沙量(即含沙量小于 10 kg/m )及小水沙综合参数情况下张瑞瑾挟沙力公式中参数的取值方法,并
3
应用于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的水沙输移计算。
图 1 挟沙力公式中参数 k、m 与水沙综合参数 C 之间的关系 [1]
2 低含沙量水流挟沙力资料整理
在本次分析中,收集了长江中游河段的三组实测资料,用于研究水流挟沙力与相应水沙条件之
间的关系。各测站水力泥沙要素变化范围,如表 1 所示。
第一组:三峡工程运用前,长江中游宜昌、陈家湾、沙市、新厂、监利、洪水港、螺山、汉
口、青山(南)及青山(北)10 个水文或水位站 1956—1958 年各测次的水力泥沙要素,排除数据缺失或
偏差较大的 23 测次,共计 80 组 [15] 。这些实测数据包括悬移质中床沙质含沙量 S ′ (扣除冲泻质部分,
0.0026 ~ 0.4110 kg/m ),流量 Q(3720 ~ 70 500 m /s),流速 U(0.75 ~ 2.79 m/s),水深 h(3.1 ~ 17.9 m),
3
3
平均沉降速度 ω ′ (扣除冲泻质)等。该组数据测量时尽量保证了河床为基本冲淤平衡状态,并经过严
m
— 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