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2年第53卷第1期
P. 9
汛限水位之间设置的调水调沙库容为 10.5 亿 m 、汛限水位至防洪高水位之间的防洪库容为 40.5 亿 m ,
3
3
兴利库容和调水调沙库容及防洪库容共用,为了实现长期有效库容保持,水库设计死水位泄流规模
3
达到 8000 m /s,中常洪水条件下不会产生滞洪淤积。
图 1 三门峡水库平均河底高程纵剖面
总的来说,“蓄清排浑”采用“拦”“排”结合的泥沙处理思路,基本解决了三门峡等水库库容快速
淤损问题,在小浪底水库设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百公斤级以下含沙量河
流水库设计难题,是继“蓄水拦沙”之后,我国水库运用及设计技术的一大进步。但是仍存在一些问
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以小浪底水库为例,首先,水库库容分布和回水设计是基于冲淤平衡形
态,实际上,水库进入冲淤平衡状态后,水库主汛期调水调沙运用、非汛期蓄水运用,随着来水来
沙的丰平枯变化,库区会有冲有淤,存在泥沙淤积短期侵占防洪库容的风险,水库设计对正常运用
期“调沙”的影响考虑不足;其次,水库设计调水调沙库容较小,目前水库处于拦沙期,调控库容
大,能够较好地发挥调水调沙减淤效益,但是水库进入正常运用期后,水库调水调沙运用泥沙淤积
不可避免会占用调水调沙库容,遇不利水沙条件或淤积严重时,必须进行强迫排沙以保证足够的有
效库容,强迫排沙时“小水带大沙”等现象不可避免,会导致进入下游的水沙关系不协调,面临水库
有效库容保持和下游水沙关系协调有机统一的矛盾,影响水库减淤效益的长期发挥。还有一些超高
3
3
(年均含沙量 100 ~ 200 kg/m )、特高(年均含沙量 200 kg/m 以上)含沙量河流上修建的水库,即使采用
“蓄清排浑”运用,也难以保持有效库容,比如巴家咀水库年平均入库含沙量高达 220 kg/m ,先后进
3
行了三次加高改建,库容仍逐年淤损,水库有效库容长期保持和供水调节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32] 。
2.3 “蓄清调浑” 1960 至 1970 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发展,逐渐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
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具有重要影响,提出要利用大型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减轻下游河道
淤积的设想 [32] 。1980 至 1990 年代,小浪底水库设计阶段采用的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及其设计技
术,考虑了调水调沙运用与设计,1990 年代末,张金良等 [33] 结合三门峡水库运用实践,提出多沙河
流水库通过调水调沙长期保持有效库容的同时,还要尽可能调节出库水沙搭配关系,有利于下游河
道减淤,这一时期水库运用研究正由“蓄清排浑”向“蓄清调浑”发展。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围绕小浪
底水库调水调沙和运用方式优化研究 [34-37] ,在“蓄清排浑”“拦”“排”处理泥沙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了调
水调沙理念,对水库群人工塑造异重流排沙技术 [38] 、水库群联合调水调沙调度模式、多沙河流滩槽
同步塑造、拦沙库容再生与多元化利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尽可能长期提高下游水沙
关系协调度为核心的“蓄清调浑”运用技术。在多沙河流水库规划设计层面,继小浪底水库之后,也
3[39]
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年均入库含沙量 28 kg/m ,是高含沙河流上以侧向进沙
为主的超长水库,侧向进沙淤积形态和库容分布设计是前所未有的难题 [40] ;泾河东庄水利枢纽 [41] 年
均入库含沙量 140 kg/m ,超高含沙河流水库蛇形弯道输沙、有效库容保持和库容再生利用问题也属
3
于世界性难题 [42] ;甘肃马莲河水利枢纽年均入库含沙量 280 kg/m ,特高含沙河流供水水库开发汛期
3
有供水任务时有效库容保持和供水调节之间难以协调,传统开发模式难以实现开发目标。为了解决
上述难题,通过长期研究,逐步形成了多沙河流水库“蓄清调浑”运用方式及其设计技术 [16] 。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