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2022年第53卷第3期
P. 73
右,风险强度降低 16%左右,全段仍处于中风险(P=0.5,R=0.25),如图 4(a)所示。
当沂沭泗流域全境遭遇重现期为 50 年一遇洪水时,骆马湖起调水位由 23.5 降至 22.5 m 并进行预
泄,尽量使湖区腾出空间来承接沂河下游及中运河来水,同时湖区汛末蓄水位保持在 23 m。调蓄
后,水库削峰效果明显,嶂山闸至口头流量风险概率由 0.63 降至 0.5 左右,口头至海口段流量风险概
率从 0.8 降至 0.5,全段风险强度下降约 80%,风险等级由高风险降为中风险,如图 4(b)所示。
当风险源①及风险源③洪水重现期提升至百年一遇时,骆马湖起调水位由 23.5 降至 22.5 m 并进
行预泄,同时启用黄墩滞洪区进行滞洪。对于风险源①,经调控后,新沂河沭阳站洪水风险概率由
0.8 降至 0.6,风险强度由 0.42 降至 0.26,由高风险降至中风险,如图 4(c)所示;而对于风险源③,由
于骆马湖入湖流量巨大,远超骆马湖调蓄能力,调控几乎不起作用。
流量风险概率 流速风险概率 流量风险概率 流速风险概率 1.0 流量风险概率 流速风险概率
调控前 0.8 调控前 1.0 调控前 0.8
水位风险概率
水位风险概率
风险强度
水位风险概率
风险强度
风险强度
1.0
0.8
0.6
0.6
0.4
0.4 0.6 0.4
P,R 0.2 0 P,R 0.2 0 P,R 0.2 0
0.2
0.2
0.4
0.4 0.2 0.4
调控后 0.8 嶂山 山头 沭阳 海口 调控后 0.6 嶂山 山头 沭阳 海口 调控后 0.6 嶂山 山头 沭阳 海口
0.6
0.8
0.8
1.0
1.0
1.0
(a)风险源①50 年一遇风险对比 (b)风险源③50 年一遇风险对比 (c)风险源①百年一遇风险对比
图 4 新沂河调控前后风险对比
表 4 不同风险源下骆马湖调控方式及效果
风险源 洪水重现期 骆马湖调控方式 沭阳站流量风险等级
调控前中风险
风险源① 起调水位由 23.5 降至 22.5m,汛末蓄水位 23m
调控后中风险
50 年一遇
调控前高风险
风险源③ 起调水位由 23.5 降至 22.5m 并进行预泄,汛末蓄水位 23m
调控后中风险
起调水位由 23.5 降至 22.5m 并进行预泄,启用黄墩滞洪 调控前高风险
风险源①
区,汛末蓄水位 23m 调控后中风险
百年一遇
起调水位由 23.5 降至 22.5m 并进行预泄,启用黄墩滞洪 调控前后均为高风险
风险源③
区,汛末蓄水位 23m 调控无效果
5 水力调控对新沂河洪水风险影响规律
选取新沂河同一断面不同水情条件下的水深(本节中将上文水位变换为水深以消除不同断面河床
高程差异)与流速模拟值,计算其中位数作为该断面水深与流速的代表值,绘制图 5 中散点。文中定
义,水深与流速风险概率 P 均小于 0.4 且风险强度 R 均小于 0.2 的断面为安全断面,水深与流速两者任
一 P 大于 0.4 或 R 大于 0.2 的断面为风险断面,经调控后由风险断面变为安全断面的称之为风险缓释断
面;安全区为水深与流速均处于低风险时(P≤0.4,R≤0.2)对应的区域;水深与流速的安全阈值分别
为低风险上界 P=0.4 或 R=0.2 对应的数值,即调控前水深安全阈值为 9.7 m、流速为 0.8 m/s,调控后分
别为 10.3 m 和 0.93 m/s。研究发现,通过骆马湖水力调控,下游河道部分断面脱离风险区,进入风险
区与调控前安全区之间,文中将其称为缓冲区。50 年一遇重现期洪水时,综合风险源①和③,若骆
马湖未进行调控,当入湖流量达到 11 046 m /s 时,下游新沂河河道超过 62%的断面出现风险,为风
3
险断面;调控后当入湖流量达到 12 672.6 m /s 时,下游河道仍有约 80%的断面洪水风险为低风险,新
3
沂河近 42%的断面进入缓冲区,如图 5(a)所示。当遭遇百年一遇重现期洪水时,风险源③调控无效
果,仅考虑风险源①,如图 5(b)所示。若骆马湖未进行调控,新沂河 72%的断面为风险断面,调控
— 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