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13

灾制度和能力建设,如抗旱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各部门协助机制、抗旱及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等;旱灾
              监测和评价等技术标准体系件建设等。
                  目前存在难题与挑战是干旱的年、月、旬的中长期预测预警能力还比较弱。需要特别加强气象、
              农业和水文干旱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与科技水平提升和科技攻关,延长预警期和提高预测精度,
              为水利工程群联合优化调度提供服务;需要将大型水库防洪、抗旱补水、蓄水、发电等水库兴利目标
              有效结合,遇严重干旱年,应该打破水库常规严格控制汛限水位的运行方式,在有效评估和调控洪水
              风险基础上,采用汛期水位动态调控方式,抓住利用有利时机,调蓄部分洪水资源,发挥控制性水库
              防洪与抗旱双重效益,以利于及时向下游补水;提前蓄水,保证枯季水库和下游用水(包括生态环境
              用水)等。抗旱风险管理及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农业干旱风险分区及相应应急措施,区别用水类型及对
              象,设定科学各类用水保障率,及时启动供水应急调度及管理措施,遵循 “节水优先” 原则,加强节
              水和用水需求管理,在保证生活用水前提下,限制高耗水行业、低效益用水户用水等。


              5 建议


                  2022年 7月以来,长江流域遭遇 1961年以来最严重夏季高温天气和严重干旱事件,针对长江流
              域干旱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从长远应对来讲,首先是进一步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根据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特大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带来的影
              响和损失,把保证民众生活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量力而行,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工程
              和非工程措施统筹的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根据 2022年长江特大干旱的发展形势及造成的影响,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长江旱情的监测与预警预测,提前做好应对与防范措施。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报预警
              体系建设,实现气象、水利、农业、应急等方面的旱情信息的汇集和融合,建立集合各方面信息的旱
              情监测、模拟、预警及评估分析系统                  [29] ,加强干旱中长期预报研究和业务化应用;构建涵盖干旱管理
              全过程的干旱灾害智慧防御系统,建立抗旱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抗旱应急预案,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
              响应措施。
                  ( 2)加强全流域水利工程联合调控,将防洪与抗旱结合,发挥大型水库调控能力,中小水库供水
              灌溉潜力。在严重干旱年,完善控制性水库群应急蓄水、泄水调度预案,基于控制风险,将防洪、抗
              旱和水库其他兴利结合,调蓄部分洪水资源,发挥水库防洪与抗旱多重效益,为枯季补水、汛后蓄水
              保足必要的水源。遇到 2022年这样的流域性特大严重干旱年份,也应该控制跨流域引调水量,保障
              水源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基本用水需求。区分不同类型水库,科学评估抬高汛限水位带来的风险及
              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研究动态汛限水位操作技术方案及风险控制综合对策。
                  ( 3)发挥工程措施提高抗旱能力,发挥非工程措施减少旱灾损失作用,两者都要抓。目前传统的
              干旱缺水地区大多数已经建设或者在建水利工程,抗旱能力明显提高,再在山丘区建设大规模的灌溉
              工程,在经济上并不合适。山丘区,应该重视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水利
              工程作用,通过打水井、淘山泉、建移动抽水设施,解决偏远山丘区用水问题,同时大力推广农业保
              险和抗旱保险等非工程措施,解决粮食减产和绝收问题。目前长江城镇用水保证率高,重点加强备用
              水源地建设,也可以通过建立多水源地互联、互通和互为备用,提高应急调控保供给的应变能力。长
              江流域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应该加强节水减排,建设和
              保护好城市附近的水源地、水环境和水生态,可以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保障率。
                  ( 4)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抗旱减灾风险管理体系。目前抗旱、节水和需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
              对较少。为了使水利工程干旱调度、抗旱非工程措施有法可依,则需要建立或者完善旱灾监测和评价
              等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抗旱应急预案,科学设立旱灾补偿标准。发挥气象、水利、应急管理、农业、
              交通等多部门抗旱减灾作用,建立水情、工情(水利工程等)、农作物墒情、流域取水用水等综合监测
              及数据共享机制,只有在实时监测的基础上才能科学评价各行政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成效和存在的问

                                                                                                   1
                                                                                              —   1 5 1 —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