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2022年第53卷第10期
P. 6
以及高温热浪等复合极端事件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 [11 - 14] ,给区域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可
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15 - 16] 。随着全球变化影响的备受关注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的不断增
大,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特大干旱成因、发展过程以及抗旱风险管理及应对研究,既是当前国际水文科
学领域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也是面向我国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亟需解决的
关键与难点 [17 - 18] 。然而,特大干旱事件受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驱动,其形成、变化和发展机制十
分复杂 [19] 。特大干旱事件的预警预报与风险管理,是当前防灾减灾中十分困难和薄弱的环节之一。应
对极端干旱灾害风险的适应性管理的基础与能力建设以及科学对策,亟待提高。
本文系统分析了长江流域历史特大干旱及灾害情况;剖析长江干旱发生的成因与特点以及抗旱能
力建设问题;以 2022年长江特大干旱发生及其影响为实例,提出针对长江流域的科学抗旱减灾和综
合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2 2022年长江干旱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1 2022年长江干旱发展过程 2022年入夏(6月)以来,长江重庆及中下游地区出现自 1961年有完
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湖南、浙江、江苏、湖北、
安徽、江西、上海、四川、重庆、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宁夏、青海、新疆、西藏 17个省(区、市)
平均气温均为历史最高,尤其重庆北碚、江津、湖北竹山等 15站观测到日最高气温达 44℃及以上。
2022年 7—8月,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2~8成,其中川渝黔湘赣浙鄂苏皖沪等
10省(市)平均降雨量之少(178.1mm)为 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之最,高温热浪及气象干旱显著。
由于降雨少,长期高温导致蒸发量大增,使江河来水偏少 2~8成,导致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
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 4.5~6.0m,8月 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 11.99m,进入枯水期,较 1951
2
年有水文记录 以来 提前 100天,8月 29日,鄱阳湖 湖 区 面积 465km ,仅 为 历 史同 期 的 六 分 之 一;
8月 15日长江主要控制站水位分别为汉口 17.30m、大通 6.84m、七里山 23.55m、湖口 10.37m,较
历史同期分别偏低 6.08m、4.96m、5.87m和 6.37m,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洞庭湖出口七
里山站水位降至 24.50m以下,提前 4个月进入枯水期;9月 6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跌破 8m极枯水
位,较有纪录以来平均出现时间提前 115天。截至 9月 14日,江西 2077座水库在死水位以下,4.45
2
万座山塘干涸,25条 10km 以上的河流发生断流。总体来看,长江中下游出现明显的水文干旱。
2022年 9月 20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 33天发布气象干旱预警,江苏西南部、安徽大部、河南中
部和南部、湖北大部、浙江南部、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大部、广东东部、广西中北部、重庆大
部、四川东南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浙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大部、湖南大部、重庆
东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有特旱。总的来看,虽然区域的气象干旱仍在发展,且旱情十分严重,未来
形势严峻,但是由于流域抗旱能力的提高,严重干旱至今尚未引起严重旱灾,旱灾基本可控。
2.2 2022年长江干旱影响 根据过去旱灾经验及 2022年干旱发展趋势,干旱主要影响有:
(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干旱一般随后就是出现农业干旱,而水文干旱出现会直接影响水库蓄
水和存水,影响到灌溉工程作用的发挥。受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共同影响,8月 25日旱情高峰时,长
江流域耕地受旱面积达 6632万亩,出现明显的农业干旱现象,势必会对 2022年的粮食产量等产生影响。
(2)部分严重干旱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截止 8月 15日,长江流域有 499万人、92万头大牲畜
因旱供水受到影响。尤其是持续高温少雨导致部分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水、溪流水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
工程水源枯竭,部分山丘区群众供水受到一定影响,一些群众需要送水保障生活用水。
( 3)生态环境的影响。2022年 7月以来发生在长江流域持续性高强度的干旱事件导致河湖超低水
位过早出现,打乱了正常的水文节律,生态流量保障率下降,湖泊和水库必要的生态水位难以维系,
使水环境容量下降,影响水体自净功能,加之酷暑高温持续易于导致水质恶化,会给水生生物生存环
境带来显著影响,野生鱼类、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缩小,河湖湿地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
( 4)经济和社会影响。2022年的高温热浪和干旱复合极端事件,导致长江流域多地发生森林火灾
— 1 1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