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2022年第53卷第12期
P. 26
下游河道输沙 1.98亿t,河道淤积 0.64亿t。小浪底
水库系列年 均 拦沙 量 0.71亿 t,下 游河道 年均冲 刷
0.26亿t,优于 小 浪 底 水 库 设 计 运 行 年 淤 积 指 标 和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 2012—2030年)》 提出的 15%
淤积水平控制目标,黄河下游泥沙淤积过程见图 7。
( 3)优化梯级水库群总水头和出力过程,提高系
统发电量。通过协调梯级水库蓄泄水次序,控制上 图 7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过程
游水库先蓄水、下游水库先下泄满足用水需求,优
化梯级水库的水头分配和出力过程。在梯级水库群中丰水年龙羊峡处于高水头状态,刘家峡、小浪底
充分发挥年内调节作用;枯水年份协调与供水、输沙、生态多用水过程关系 “一水多用”,维护了系
统出力和发电量的稳定,枯水年份黄河天然径流较 1986—1995年系列平均减少 22.7%,通过控制梯级
水库群下泄及河道外供水等过程,梯级发电量较常规调度增加了 20.8%,如图 8所示。
图 8 主要水库长系列发电量过程变化
(4)优化了断面控泄过程,保障河流生态流量。根据不同来水情况,控制水库下泄与河段取水,
系列中龙羊峡水库丰水年增加蓄水量,枯水年增加下泄生态水量,利津断面多年平均下泄生态水量
3
3
169.38亿m ,高于黄河 “八七” 分水方案丰增枯减原则下的 165亿m 。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
浪底等水库调节年内过程,从头道拐和利津等主要断面模拟调度结果来看,头道拐断面汛期月均流量
3
3
相对于实测系列的标准差为 650m ?s,是非汛期 225m ?s的 2.9倍,说明优化调度进一步强化了上游梯
3
级水库群蓄丰补枯作用;利津断面 3—5月月均流量相对于实测系列的标准差为 326m ?s,是实测平均值
的 14.6倍,对于利津断面敏感期生态流量保障程度明显提升,生态基流保证率达到 100%,见图 9。
6 结论
针对复杂梯级水库群供水、输沙、发电和生态协同优化调度的动态、高维非线性问题,建立了融
合供水、输沙、发电、生态等过程的梯级水库群多过程协同调度模型,提出多过程协同控制原理与自
适应优化求解方法,优化了黄河梯级水库群供水、输沙、发电和生态多过程协同调度方案,得出以下
结论:( 1)以流域供水、河道输沙、梯级发电以及河流生态等综合效益最大化为调控目标,采用多尺
度嵌套和多过程耦合技术,融合梯级水库蓄- 泄、流域需水- 取水、水库拦沙 - 排沙与河道输沙 - 淤积、
河道外取水- 河道内控泄等过程,建立黄河梯级水库群供水、输沙、发电和生态多过程协同调度模型,
实现了复杂系统的精细化模拟。(2)以单目标利益满意度合理区间为基础,以多目标综合满意度最大
为目标,运用耦合控制技术,建立了梯级水库群多过程协同控制原理并提出优化求解方法,突破了梯
级水库群多过程协同的复杂难题。(3)统筹黄河水沙条件与用水需求,以水库出库过程优化为手段,
通过协同控制供水、输沙、发电、生态等不同用水过程,采用代表系列调算提出了黄河梯级水库群协
同调度方案,实现了流域供需水过程匹配、水库拦沙 - 河道冲淤过程合理,提高了系统发电量和稳定
性、基本保障了河流生态水量与过程,提升了黄河梯级水库群系统的综合效益。
— 1 4 8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