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59

45.6%、44.2%、45.9、45.7%,STP?TP分别为 52.9%、50.0%、47.2%、45.2%、47.4%,由此可见,
              不同措施相比对照条件,氮磷的流失形态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其中带状植草、全园植草措施下,溶
              解态氮和磷的比例相比清耕对照条件略微增加,而在水平梯田和水平梯田 + 梯壁植草措施下,溶解态
              氮和磷的比例相比清耕对照条件略微降低。
                  以 CK为背景值,计算各措施相比无措施的氮磷浓度变化,得出 S1、S2、S3、S4相比 CK,TN的
              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 8.2%、- 13.4%、15.0%、- 12.1%;STN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 3.2%、- 13.6%、
              11.4%、- 11.7%;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 10.5%、- 21.0%、39.5%、10.5%;STP的平均浓度变化
              分别为 0、- 16.7%、38.9%、5.5%。从上述结果可以发现,水平梯田措施相比无措施条件,TN、STN、
              TP、STP的浓度均有上升,水平梯田+ 梯壁植草措施下,TN、STN的浓度有所削减,而 TP、STP的浓
              度有所提高,而在两种植被措施下,TN、STN、TP、STP的浓度均得到削减,表明,植被措施对于氮
              磷流失的控制能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尽管如此,措施的布设均有效削减了径流量,图 10反映了不
              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氮磷流失量的均值,可见不同措施在氮磷总量的控制上依然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图 10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氮磷流失量均值


              4 讨论


              4.1 降雨和下垫面特征对果园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 下垫面和降雨条件是影响产流产沙特征的两个主
              要因素   [14] 。果园梯田形成的顺坡垄沟具有独特的坡面水文过程,是果园开发中治理坡面的主要工程措
              施,调控水沙、减沙侵蚀的能力较强。通过对下垫面原有形态结构进行二次改造和整理,起到缩短径
              流流线、降低径流流速、拦截坡面上方来水等径流调控作用,进而减轻土壤冲刷并改善土壤水文条
              件  [15] 。本研究中涉及的水平梯田措施和水平梯田+ 梯壁植草措施能有效降低含沙量和径流系数,与张
              乐涛等   [16] 的研究结果相似,其提出减少径流、改变水沙关系是工程措施抑制坡面侵蚀产沙的核心内
              容。在植被措施方面,植草覆盖是控制果园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17] ,后期管理主要包括全园植草和带
              状植草两种模式        [18] ,由于植被措施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冠层对雨滴侵蚀动能的削弱                                   [19] 、
              贴地层对径流泥沙的拦截            [20] 、根层对土壤颗粒的束缚          [21] 等多个环节,不仅植被类型、覆盖度和植被
              特性能够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配置模式也通过影响径流的汇集和挟沙能力来改变侵蚀产沙过程的连
              续性  [22 - 23] 。本研究涉及带状植草和全园植草两种植被模式,结果显示带状植草相比全园植草对含沙量
              的削减有较大差距,带状植草对含沙量的削减幅度不及全园植草的一半,但对径流系数的削减未呈现
              显著的差异,带状植草对径流系数的削减幅度略小于全园植草,进一步说明植被模式的不同对挟沙能
              力的影响可能强于对径流汇集的影响,类似的研究发现条带状配置的减流减沙效果优于坡下部种植植
              被  [24] ,其认为条带状配置对坡面径流形成一道道拦截,极大地削弱了径流能量。此外,本研究涉及的
              水平梯田+ 梯壁植草措施是典型的植被、工程措施协同作用模式,在南方红壤丘陵区已得到推广,在
              本研究中,该措施相比单一的水平梯田或植草措施能更显著的降低含沙量和径流系数,相关研究表
              明,植被覆盖和梯田措施对坡面侵蚀产沙控制具有 “ 1 + 1>2” 的协同效应                            [25 - 26] ,是应对陡坡土壤流失
              的有效方法      [27] ,Niu等  [28] 对全球 307个代表性柑橘园土壤侵蚀控制的调研发现,柑橘园水土流失控制
              的有效性依次为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即综合措施比单一措施更有效。由此可见,

                                                                                                —  8 1 1 —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