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2024年第55卷第7期
P. 60
相比单一措施,植被、工程措施的协同作用对于坡面侵蚀产沙防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4.2 果园水土保持措施、径流泥沙与氮磷流失的作用关系 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坡面氮磷流失取决
于径流泥沙量及养分浓度 [29 - 30] ,本研究中,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和氮磷浓度均有不同程度
地改变,均能显著降低含沙量和径流系数,但植被措施相比工程措施能更有效地削减氮磷浓度。牟信
刚等 [31] 采用生物毯、生物带和秸秆覆盖 3种措施,使山地果园氮磷流失量分别减少了 50%、30%和
50%以上。程子珍等 [32] 的研究表明,生草覆盖能显著削减柑橘园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一方面该措施
能显著降低径流量,达 44.3%;另一方面,该措施对氮磷的浓度也有所削减,TN和 TP浓度分别降低
11.0%和 14.1%,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径流泥沙作为氮磷流失的载体,其削减对于氮磷的输出产生
重要影响,氮磷的流失总量是溶解态和吸附态的总和,前者与径流系数直接相关,后者则与含沙量联
系紧密,在本研究中,二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措施、水平梯田 + 梯壁植草措施和清耕对照
条件下,含沙量是 TP和 STP浓度的主导因子,而 TN和 STN则更多地受径流系数的影响,与邓华等 [33]
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针对果园不同的氮磷施肥量和调控需求,可以针对性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 5种不同措施下坡面径流小区的 31场降雨- 径流观测数据,利用响应面分析法探明了
降雨量、雨强对含沙量、径流系数等产流产沙特征参数的影响,进而利用二元回归分析法揭示了含沙
量、径流系数与氮磷流失浓度间的定量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含沙 量、径 流 系数随降雨 量、雨 强 的变 化 趋 势存 在差 异;带 状植草
( S1)、全园植草(S2)、水平梯田(S3)、水平梯田+ 梯壁植草(S4)等措施相比清耕对照条件(CK)的平
均含沙量分别降低 17.8%、42.3%、22.6%、47.9%,平 均径 流系 数分 别降 低 60%、71.8%、26.4%、
56.4%,表明植被措施相比工程措施能更好地调节径流,而工程措施相比植被措施能更好地拦截泥沙。
( 2)在 S1、S2、S3、S4、CK条件下,可溶性总氮?总氮(STN?TN)分别为 48.2%、45.6%、44.2%、
45.9、45.7%,可溶性总磷?总磷(STP?TP)分别为 52.9%、50.0%、47.2%、45.2%、47.4%,表明不同
措施相比对照条件,氮磷的流失形态并未出现显著的变化,其中带状植草、全园植草措施下,溶解态
氮和磷的比例相比清耕对照条件略微增加,而在水平梯田和水平梯田 + 梯壁植草措施下,溶解态氮和
磷的比例相比清耕对照条件略微降低。
(3)S1、S2、S3、S4相比 CK,TN的 平均 浓度变 化 分 别为 - 8.2%、 - 13.4%、15.0%、 - 12.1%,
STN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 - 3.2%、- 13.6%、11.4%、- 11.7%,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 - 10.5%、
- 21.0%、39.5%、10.5%,STP的平均浓度变化分别为 0、 - 16.7%、38.9%、5.5%,表明相比工程措
施,植被措施对于氮磷流失浓度的控制能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 1] 严坤,王玉宽,刘勤,等.三峡库 区 规 模 化 顺 坡 沟 垄 果 园 氮、磷 输 出 过 程 及 流 失 负 荷 [J].环 境 科 学,
2020,41(8):3646 - 3656.
[ 2] 李太魁,张香凝,寇长林,等.丹江口库区坡耕地柑橘园套种绿肥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
研究,2018,25(2):94 - 98.
[ 3] 蒲玉琳,谢德体,林超文,等.紫色土区不同植 物 篱 模 式 控 制 坡 耕 地 氮 素 流 失 效 应 [J].农 业 工 程 学 报,
2014,30(23):138 - 147.
[ 4] LIUJB,LIANGY,GAOGY,etal.Quantifyingtheeffectsofrainfallintensityfluctuationonrunoffandsoil
loss :From indicatorstomodels[J].JournalofHydrology,2022,607:127494.
[ 5] 王全九,杨婷,刘艳丽,等.土壤养分 随 地 表 径 流 流 失 机 理 与 控 制 措 施 研 究 进 展 [J].农 业 机 械 学 报,
2016,47(6):67 - 82.
[ 6] ALMEIDAW S,SEITZS,OLIVEIRALFC,etal.Durationandintensityofrainfalleventswiththesameeros
— 8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