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2024年第55卷第10期
P. 113

图 9 监测点 A处波浪高程                                图 10 监测点 A处速度曲线

              涌浪沿着剖面Ⅰ - Ⅰ方向的传播过程和监测点 B处自由液面高程变化分别如图 11和图 12所示,用以
              描述涌浪沿主滑方向的传播特征。滑坡入水后,入水点附近水体由于空间被滑坡体侵占,开始形成类
              空腔状的凹陷区域,外侧附近的水位迅速上升,如图 11(d)所示,由此源源不断的产生涌浪并向远方
              传播。t = 30s ,涌浪传播至对面坡体,并沿坡面向上攀升。t = 28s ,涌浪传播至 B点,并于 t = 55s 达
              到了最大的涌浪高度。t = 58s ,涌浪沿对岸坡面爬升至最大高程处,最大爬升高度为 42.21m,随后,
              涌浪开始下降。由于涌浪冲击山体后会被分散为多个较小的波浪,这些波浪会与回流的涌浪碰撞重
              组,经重组后的波浪继续沿坡面攀升。由于碰撞会造成能量损失,因此后续爬高和爬距均小于首浪。
              最终,t = 597s 时,水面再次恢复平静。





















                                               图 11 涌浪沿剖面Ⅰ - Ⅰ方向传播过程

                  监测点 C和 D分别布设于入水点的上游和下游,用以分析涌浪沿河道方向的传播特征,如图 13。
              滑坡失稳入水后,产生的初始波呈现环状传播,如图 8。在 14s时同时抵达 C点和 D点,显示滑坡初
              始波在上下游传播速度相近。21s时上游 C点处产生的涌浪达到峰值为 12.8m,44s时下游 D点处涌
              浪达到峰值为 14.7m,在 56s时 C点和 D点处的涌浪同时到达波谷分别为 11.3和 2.7m。上游产生的
              首浪和下游产生的首浪相比,到达波峰所需的时间更短但数值结果更小,产生波谷所需的时间二者几
              乎相同但上游波谷数值结果更大。
              4.5 滑坡涌浪影响评估 图 14描述了黑石板滑坡破坏入水后激发涌浪的潜在威胁范围。数字测量仪
              Q、Q点位于水田坝乡前沿,Q点设置在水田坝乡主干路省道 457附近,三点用于评估涌浪对水田坝
                1   2                      3
              乡造成的危害。当黑石板滑坡在 165m水位处入水时,涌浪影响的高程范围为 165~184m,其中 Q点
                                                                                                        1
              附近首浪波峰的高程值为 182.3m,Q点附近首浪波峰的高程值为 183.6m。如图 14所示,由于水田坝
                                                2
              乡的高程在 165m以上而涌浪影响的范围在 165~183.6m,在 165m水位情况下滑坡产生的波浪会淹没
                                                                                                   2
                                                                                              —   1 4 3 —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