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2024年第55卷第11期
P. 64

6 结论


                  本文采用谱元法模拟了 1950年察隅 Mw8.6地震的地震动场,基于单、双断层运动学混合震源模
              型对比分析了模拟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震动参数随断层距的衰减规律,研究了地震对雅下 4个
              拟建工程场点的可能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1950年察隅 Mw8.6级地震的地震动峰值大,单断层模型断裂带投影区域 EW 向最大 PGA值达到
                         2
                                                                                                         2
              了 1050cm?s,PGV达 472cm?s,PGD达 107cm;双断层模型断裂带投影区域 UD向 PGA达 1145cm?s,
              PGV达 291cm?s,PGD达 652cm。与 Raghukanth        [11] 给出的结果符合较好,两种震源模型模拟结果在数
              值方面较为可信。
                  (2)断层模型对模拟结果有一定影响,地震动空间分布规律与断层产状和断层类型密切相关,基
                                                                                 2
              于单、双断层震源模型模拟得到的最大 PGA、PGV及 PGD分别差 95cm?s、181cm?s及 545cm。
                  (3)PGA、PGV和 PGD值均随断层距的增大而减小,衰减关系式很好地反映了模拟地震动随断层
              距的变化规律。从可决系数来看,基于单断层模型的模拟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拟合效果优于双断层模型
              的结果。除双断层模型 NS分量的 PGA和 PGD快于单断层模型的对应值外,其余分量的 PGA、PGV和
              PGD均表现为单断层模型参数快于双断层模型参数。断层上盘地震动随断层距增加而衰减的速率快于
              下盘地震动。
                  ( 4)地震对雅下 4个拟建工程场点均有较大影响,4个场点三分量最大 PGA、PGV及 PGD分别达
                        2
              187.4cm?s、79.7cm?s及 357.7cm以上,且各场点均有明显的永久地表位移。
                  通过本文的地震动模拟分析,揭示了震源模型对雅下地震动的影响,给出了不同震源模型对应的
              研究区地震动空间分布,明晰了该次地震对雅下 4个工程场点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工程建设                                              [31]
              所需地震动参数输入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分析结果同时表明,我们对灾难性历史大地震的认识
              还很有限,如何正确认识并合理解释超强地震的震源机制,对深入了解超强地震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
              律及其地震对工程场址的影响至关重要。充分融合地震、地质、遥感和野外调查等多种研究手段的最
              新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地震发生机制的不确定性对地震动的影响规律很有必要。


              参 考 文 献:


                [ 1] 姚可夫,田始光,漆 一 宁,等.高 海 拔 区 特 征 环 境 驱 动 下 混 凝 土 坝 服 役 性 能 研 究 进 展 [J].水 利 学 报,
                      2023,54(6):717 - 728.
                [ 2] 秦礼君,陈健云,徐强,等.高拱坝抗震安全评价指标研究———以白鹤滩拱坝为例[J].水利学报,2022,
                      53(9):1116 - 1126.
                [ 3] 张艳红,常廷改,钟菊芳,等.强震动观测台站布设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中英文),2023,21(4):315 - 323.
                [ 4] 郭增建,马宗晋.中国特大地震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 5] TILLOTSONE.ThegreatAssam earthquakeofAugust15,1950[J].Nature,1951,167(4239):128 - 130.
                [ 6] BEN - MENAHEM A,ABOODIE,SCHILD R.ThesourceofthegreatAssam earthquake—aninterplatewedge
                       motion [J].PhysicsoftheEarthandPlanetaryInteriors,1974,9(4):265 - 289.
                [ 7] CHENW P,MOLNARP.SeismicmomentsofmajorearthquakesandtheaveragerateofslipincentralAsia[J].
                       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1977,82(20):2945 - 2969.
                [ 8] 李保昆,刁桂苓,徐锡伟,等.1950年西藏察隅 M8.6强震序列震源参数复核[J].地球物理学报,2015,
                      58(11):4254 - 4265.
                [ 9] COUDURIER - CURVEURA,TAPPONNIERP,OKALE,etal.Acompositerupturemodelforthegreat1950
                       Assam earthquakeacrossthecuspoftheEastHimalayanSyntaxis [J].EarthandPlanetaryScienceLetters,2020,
                      531:115928.

                     3
                —  1 3 0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