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2025年第56卷第7期
P. 87
价值及其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已有研究表明,在模型中引入地理坐标作为代理变量时,流域 ESV 随
纬度升高而降低,随经度增加而上升,这或许与降水量、日照等气候因子随经纬度的空间分异密切相
关 [26] 。鉴于水利工程生态服务价值量化过程中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的精细分类、价值表征方法的差异性比较,以及针对微地貌单元或特定功能区 ESV 的综合
评估。
2)基于效益转移法的 ESV 测算。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禀赋及其市场化程度呈现
显著的耦合特征。然而,流域自然资本的量质双降往往导致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可利用的生态服务簇
数量亦随之减少 [27] 。尽管学界在条件价值法、支付意愿分析、旅游成本法等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的应
用与完善方面取得了进展,但面对大尺度评估或数据稀疏区域,效益转移法仍是测算 ESV 的重要实用
工具 [28] 。
本文运用效益转移法对水利工程生态服务功能量及相关自然资源进行价值测算。该方法的核心是
利用已有研究中对相似生态系统或资源的价值评估结果,并基于研究地点与政策应用地点间的区域相
似性,生成目标区域 ESV 的推算值。鉴于其数据需求相对较低且操作便捷,效益转移法尤其适用于大
空间、长时间尺度的价值评估,或在数据有限条件下开展快速的成本-效益分析。通过为生态系统服
务赋予经济价值,效益转移法不仅将复杂的价值评估过程转化为一个更易于推广应用的方法框架,还
有助于提升决策者对 ESV 经济显性化的认知效率。
该方法的有效性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基于 ESV 数据库的生物群落量化数据并结合综合单位价值
修正体系,对冰岛土地覆盖类型的效益转移评估显示,2019 年其陆地 ESV 高达 261 亿美元,相当于该
国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1.08 倍 [29] 。在全球尺度上,河流、湖泊和湿地等水体相关的生态系统展现出显
著的单位面积高价值特征。这印证了水利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程度与其所依托的河湖水系连通特
性、区域自然地理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凸显了采用效益转移法对该区域进行 ESV 测算的现实意义。
3 水利工程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深刻改变了区域水文情势与土地利用格局,从而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空
间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工程调控下水资源、水环境及水生态条件的改变,工程影响区的生态系
统空间结构得以重塑,其服务功能亦随之发生时空动态变化。本文基于 ESV 的分类与综合计算结果,
旨在阐明水利工程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各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区域生态空间
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1 空间特征分析 选择适宜的空间展示方法并建立合理的空间分布评价流程,是开展水利工程生态
服务功能量空间权衡与优化的前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作
为生态系统类型和状态的直接反映,其变化是连接水利工程功能发挥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的关键节
点 [30] 。因此,本文以 LUCC 变化为核心指标,剖析水利工程建设(或运行)前后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对
其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具体借助 ArcGIS 等空间分析工具,对研究区 2000 年至 2020 年
的 LUCC 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量化分析,并将 ESV 评估结果空间化,通过叠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
图谱,解析 ESV 的空间展布特征与演变驱动力。
3.2 研究方法 为定量揭示 LUCC 变化及其对 ESV 空间格局的影响,采用以下方法:
1)转移矩阵分析:利用 ArcGIS 叠置分析及数据透视表功能,构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
移矩阵,精确量化各类用地间的相互转化面积与方向,揭示 LUCC 结构性变化特征。
2)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结合“图”的空间表达能力与“谱”的时间序列分析能力,生成土地
利用时空变化图谱,直观展示 LUCC 的动态演变过程,为价值评估提供空间化的基础数据。
3)景观类型变化度量分析:
①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K):衡量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段内的变化速度与幅度,计算公式为
— 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