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108
构降低坝体的强约束,释放过大的温度应力。但这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坝体的整体性,往往
需要在切缝的基础上设计布置辅助防护结构(止水、槽钢等);(3)在布置保温层的基础上,采用微膨
[9]
胀混凝土补偿温降收缩,或通热水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进而降低因温度应力产生开裂的可能 。此
外,针对混凝土坝的温控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
[10-11] [12]
开发了大型水利工程仿真软件 SAPTIS ,提出适用于高混凝土坝的“九三一”温度控制模式 。随
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及传感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已逐步实现了混凝土温控防裂的智能化
技术 [13-15] ,目前该技术正在丰满重建工程、黄登、白鹤滩、乌东德等工程全面应用。但是上述方法大
多采用外部措施保温,以期阻止坝体表面热量的散失,不能通过材料的自发生热对热量损失进行有
效补偿,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寒地区碾压混凝土坝的越冬层面温控问题。
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提出可为解决水工结构工程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导 [16] 。导电混凝土(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ncrete, ECC)因其既有混凝土材料良好的力学性能兼备优异的电热性能,在桥梁、路面
以及机场跑道的融雪除冰应用方面初露头角 [17-18] ,已初步应用于损伤诊断、工程监测、地面采暖、道
路桥梁除冰融雪工程和接地工程等多个方面 [19-21] ,故针对 ECC 这类电热型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具有
非常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实用意义。然而,现有研究更多的聚焦于材料层面 [22-24] , 侧重于掺入的导
电介质的种类 [25] 和掺量对其导电性能、电热性能 [26-28] 、压阻特性 [29] 、力学性能和电磁屏蔽等性能的影
响。目前,将导电混凝土应用于大型水工结构的研究鲜有报道,合理有效地利用其电热性能可为高
寒地区温控防裂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此外,ECC 在路面桥梁等工程应用时,多重点关注导电混凝土
结构的融雪除冰能力,尚未形成一套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控的精确供电模式。
本文基于导电混凝土的设计思路,提出了能够适用于碾压工艺的导电混凝土材料(Electrically
conductive roller-compacted concrete,ERCC),根据热流量平衡关系推导了坝体内外温差与抵御寒潮
所需通电电压的 U- Δ T 定量模型,基于电热温升试验结果反演了 ERCC 热力学参数,利用电-热-结构
耦合方法模拟了气温骤降作用下越冬层面温度演变过程,以典型测点温度平稳度为目标优化每日供
电方式,将优化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所推导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对比常规保温材料的温
度和应力计算,分析供电模式的优良效果。
2 计算原理与方法
2.1 U- Δ T 模型 假定通电后 ERCC 材料均匀产热与散热,当混凝土表面与气温存在温差时,在气
温作用下,会发生热量的交换,若气温低于混凝土温度,混凝土表面会出现热量流失,单位时间混
凝土表面流失的热流量为:
)
q = β (T - T S (1)
a
c
a
式中: β 为表面放热系数,J/(m·s·℃); T 与 T 分别为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气温,℃;S 为混凝土与
2
a
c
空气接触的面积。
根据焦耳定律,电阻为 R(单位Ω)的 ERCC 试件在两侧电压 U(单位 V)的作用下,单位时间产生
并传递至上表面的热量为:
q = k U R 2 (2)
r
式中: k 为表面热量传递系数, 0 < k ≤ 1,通常状况下可取为 1,认为 ERCC 产生的电热全部用于抵
御气温降低造成的热量散失;R 可由 ERCC 的电阻率 ρ、ERCC 层面厚度 l和截面积 S 按下式进行计算:
R = ρ l (3)
S
为防止越冬层面内外温差过大,减弱冷空气作用下越冬层面的温降作用,当混凝土水化基本完
成后,单位时间内 ERCC 越冬层面产生的热量 q 应等于混凝土与空气交换的热量 q ,即 q = q ,联
r
a
a
r
立式(1)—(3)可得能够抵御寒潮的 ERCC 层两侧的电压(补偿电压)如下:
— 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