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2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112

温被。
                   随后对比基于本工程算例各个方案的施工成本、运行(供电)成本和冬歇期的总成本,ERCC 层的
               施工成本包含混凝土材料成本与铜网电极成本,运行成本则是根据每日供电所消耗的电量成本,假
               设冬歇期为 4 个月 120 天,算得各方案的成本如表 4 所示,可以发现:(1)从成本角度分析,ERCC 层的
               施工成本与 20 cm 保温被的成本接近;(2)ERCC 层的运行成本低于其施工成本,且随着保温被厚度的
               增加,运行成本降低明显;(3)ERCC 层的施工和运行成本仍可进一步优化,减小 ERCC 层的厚度能
               够降低 ERCC 体量和总电阻,这样既减少了施工成本,同时提升了电热效果进而减小了运行成本。

                                               表 4  不同方案温控效果与成本估算

                          对比方案              A0     A1     A2     A3     A4     B0     B1     B2     B3
                        保温被厚度/cm             0      5      15     25     35     0      5     15     25
                  等效热交换系数/(kJ/(m·h·℃))      45.70  2.82   0.98   0.59   0.42   45.70  2.82   0.98   0.59
                                  2
                          是否通电               否      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最大温差平均值/℃            9.92   2.38   0.95   0.58   0.42   4.44   0.49   0.45   0.19
                        最大拉应力/MPa           6.61   1.28   0.43   0.22   0.13   4.19   0.25   0.04  0.002
                        施工成本/万元             0.0    8.8    26.4   44.4   61.6   36.6   45.4   62.9   80.6
                        运行成本/(元/d)           0      0      0      0      0     2578   311    112    66
                     冬歇期 120 d 总成本/万元        0     8.8    26.4   44.4   61.6   67.5   49.1   64.2   81.4







                   6.00  8.17  10.33  12.50  14.67  6.00  8.17  10.33  12.50  14.67  6.00  8.17  10.33  12.50  14.67
                     (a)5cm 保温被(A1)第 5 天温度场     (b)15cm 保温被(A2)第 5 天温度场     (c)25cm 保温被(A3)第 5 天温度场







                   6.00  8.17  10.33  12.50  14.67  6.00  8.17  10.33  12.50  14.67  6.00  8.17  10.33  12.50  14.67
                    (d)35cm 保温被(A4)第 5 天温度场 (e)5cm 保温被+ERCC(B1)第 5 天温度场 (f)15cm 保温被+ERCC(B2)第 5 天温度场
                                       图 5  不同温控措施下 RCC 坝越冬层局部温度场(单位:°C)
                   在表面布置薄层保温被的情况下,虽然铺设 20 cm 橡塑海绵保温被的保温效果与 ERCC 层接近,
               但二者温控机理截然不同。如图 6、图 7 所示,仅采用保温被的方案 A1—A4,坝体的最大温降与保
               温被的厚度呈负相关,且经历寒潮之后,坝体不同高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温降,进而在坝体
               不同高程均产生不利的拉应力,原因在于保温被重点为表面防护,通过降低坝体混凝土与空气的热
               量交换,以阻热的方式实现冬歇期的温控,坝体内部温度不可避免的由温降产生拉应力;相比而
               言,ERCC 重点为温度调控,通过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以自发热补偿温降造成的热量散失,以实现坝
               体温度平稳控制。对于成本和温度应力接近的方案,如方案 A3 与 B1、方案 A4 与方案 B2,ERCC 上
               表面的温度和应力时程变化接近,但在 ERCC-RCC 界面处,方案 B1 和 B2 的温度及应力时程变化更
















                                         图 6  不同温控措施下 ERCC 越冬层面典型位置温度时程
                — 108  —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