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111
提升越冬层面温度和梯度的控制效果。
为验证所推导的 U- Δ T 模型,将优化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如图 4(a)为内外温差一定
的工况下补偿电压变化过程,图 4(b)为气温骤降工况下每日的补偿电压的变化过程,由于图 4(b)优
化变量的个数(10 个)多于图 4(a)中变量个数(1 个),变量的增多使得图 4(b)中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
的差异略大于图 4(a);但总体来说由 U- Δ T 模型(k=1)计算的补偿电压与热电耦合仿真优化获得的补
偿电压吻合良好,直接验证了所推导 U- Δ T 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故在实际应用中应时刻监控越
冬层面的表面温度和气温的变化,进而根据二者温差计算最优的补偿电压,以期实现 RCC 坝越冬层
面的实时温控。
(a)ERCC 上表面测点温度时程 (b)ERCC 层底部测点温度时程
(c)ERCC 上表面测点温度梯度时程 (d)ERCC 层底部测点温度梯度时程
图 3 ERCC 越冬层面典型位置温度及梯度变化
(a)内外温差一定的工况 (b)气温骤降工况
图 4 不同工况下理论计算与数值仿真补偿电压对比
4.3 温控效果评价 为进一步说明 ERCC 保护层的温控防裂效果,依托于本工程算例的 RCC 坝有限
元模型分别计算了式(7)的气温大幅骤降条件下未通电(A 组)、U-ΔT 模型补偿电压作用下(B 组)的温
[6]
度场与应力场的演化过程,选用导热系数为 0.15 kJ/(m·h·℃)的橡塑海绵保温被作为表面防护 ,1 cm
厚保温被单价为 10 元/m ,对比方案中涉及的保温被厚度分别为 5、15、25 和 35 cm。根据各方案的
2
等效放热系数、测点最大温差平均值和最大拉应力(表 4)可知,铺设保温被和布置 ERCC 层均能减小
坝体温差与温度应力,且采用 ERCC+保温被的温控措施效果最优;从温控效果角度分析,通过对比
方案 A3(25 cm 保温被)与方案 B1(ERCC+5cm 保温被)、方案 A4(35 cm 保温被)与方案 B2(ERCC+15 cm
保温被)的温度场(图 5)与温度应力,发现对于本文条件,布置 ERCC 层能够减少铺设厚度约 20 cm 保
— 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