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1期
P. 40
10 000 ps。时间步长设置为 0.25 fs。拉伸过程中采用 0.008/ps 的应变速率,分别沿 x、y 和 z 方向逐渐
施加单轴拉伸应变,拉伸过程模拟总时间为 1000 ps。将 x 和 y 方向的应力耦合至 0,通过单轴拉伸,
即可得到反应结构刚度和层间粘结力的杨氏模量和破坏强度。
(a)0% (b)25% (c)50%
硅氧四面体
水
层间钙
z 钙层中的钙
y
(d)75% (e)100%
图 1 不同含水率的 C-S-H 凝胶(钙硅比 1.09)原子结构基本模型
3 模拟结果与讨论
3.1 结构演变 密度分布曲线可以直观的了解 C-S-H 凝胶中不同元素的分布情况,不同含水率的
C-S-H 垂直于 xy 平面的原子密度分布曲线如图 2 所示。对于无水 C-S-H 中,Si、层间区域钙原子
(Ca )、钙层中的钙原子(Ca)存在尖锐的密度峰值,表明 C-S-H 凝胶骨架排列有序。Ca 在 4.5Å处的
w s w
小峰值意味着层间区域的钙原子扩散至硅链的缺陷处。当 C-S-H 凝胶含水率为 25%时,Ca 、Si 和
s
Ca 的密度峰变宽,且 Si 峰的数量增加,表明骨架结构有序性变差。分析水分子中的氧(O )密度分布
w w
发现水分子只存在于层间区域的硅链附近。然而,当含水率继续增加,C-S-H 的钙硅层骨架又向有
序排列转变,水分子从层间区域扩散至钙硅层内部,且层间区域的 Ca 的密度分布也逐渐由单峰向多
w
峰转变,出现靠近硅链中的氧原子的密度峰值。对于饱和 C-S-H 凝胶,双峰分布的 Si 表明了硅链的
Ca s 钙硅 Ca s
5 Si 层 层间 5 Si 5 Ca s
Si
2 (a.b.unit) 4 3 层间 区域 2 (a.b.unit) 4 3 O w 2 (a.b.unit) 4 3 Ca w
Ca w
Ca w
区域
O w
O s
O s
强度/ 1 强度/ 1 强度/ 1
0 0 0
0 3 6 9 12 15 18 21 0 3 6 9 12 15 18 21 0 3 6 9 12 15 18 21
距离/Å 距离/Å 距离/Å
(a)0% (b)25% (c)50%
5 Ca s 5 Ca s 钙硅 层间
Si
Si
2 (a.b.unit) 4 3 Ca w 2 (a.b.unit) 4 3 Ca w 区域
层
O w
O w
O s
O s
层间
强度/ 1 强度/ 1 区域
0 0
0 3 6 9 12 15 18 21 0 3 6 9 12 15 18 21
距离/Å 距离/Å
(d)75% (e)100%
图 2 不同含水量的 C-S-H 中钙原子、硅原子和氧原子密度分布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