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18

前期淤积物的冲刷量,库区的冲刷形式包含了溯源冲刷和沿程冲刷,排沙量的多少与坝前水位过
               程、入库水沙流过程、库区地形等关系密切,是各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三门峡水库 1973 年末开始采取“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方式,非汛期蓄水运用、汛期降低水位泄洪
               排沙,即平水时一般按 305 m 控制、洪水时敞泄排沙运用                      [15] 。汛期不仅排泄上游来沙,还需冲刷非汛
               期的淤积物。三门峡水库运用的主要问题是泥沙淤积,制约水库运用的关键是潼关高程。潼关断面
               是渭河下游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的抬升将会增加渭河下游的洪水风险。因此,长期以来,潼关高
               程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针对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及潼关高程演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16-20] 。为减轻
               非汛期蓄水运用对潼关高程的影响,最高蓄水位不断降低,从 326 m 降到 322 m,2002 年 11 月以来三
               门峡水库实施了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控制在 318 m 的原型试验(简称“318 运用”),汛期平水期仍按
               305 m 控制运用,洪水期敞泄排沙。试验运用以来,非汛期最高库水位比试验前降低 2 m 以上,有效
               改善了库区淤积部位,汛期敞泄也取得了较好的排沙效果,为控制潼关高程抬升和减轻库区累计淤
               积创造了有利条件        [21-23] 。
                   汛期排沙是解决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水库的调度运用和综合效益的
               发挥。但是对三门峡水库排沙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 1974 年以前的滞洪排沙期,对溯源冲刷和沿程
               冲刷形式和机理研究较多            [9-13,24-25] ,之后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潼关高程和库区冲淤演变                  [19-20,26-27] ,寻找降
               低潼关高程的措施,而排沙效果是不同冲刷形式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库区冲淤平衡的主要指标,因
               此,研究敞泄排沙效果和不同控制水位对排沙的影响,对水库长期有效库容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可为水库汛期调度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为研究时段,重点对
               2003 年以来的敞泄排沙进行剖析,探讨坝前水位对水库综合排沙效果的影响,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
               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2  汛期排沙总量分析


                   根据三门峡水库进出库水文观测资料,1974—2019 年“蓄清排浑”控制运用期年均入库(潼关站)
               沙量为 6.26 亿 t,出库(三门峡站)沙量为 6.63 亿 t,即输沙率法出库沙量略大于入库沙量,为区别与断
               面法库区冲淤量的差异,本文将出库沙量与入库沙量的差值称为净排沙量。
                   考虑到近年水沙变化、水库控制运用水位的调整,以 2003 年为界分两个阶段进行排沙统计(见表
               1),1974—2002 年年均入库沙量为 8.471 亿 t,汛期占 79%,7—8 月份沙量均较大占 59%;年均出库
               沙量为 8.736 亿 t,汛期和 7—8 月份分别占 95%和 72%,比入库更加集中;汛期年均净排沙量 1.615 亿 t,
               7 月份最大占 47%,10 月份仅占 6%。2003—2019 年入库沙量显著减少,年均为 2.219 亿 t,汛期总量
               占比与上时段相同,各月集中程度减弱;出库沙量也相应减少,年均为 2.804 亿 t,汛期占 95%;汛
               期净排沙量 0.903 亿 t,7 月份最大占 52%,10 月份最小仅占 2%。2003 年后出库含沙量大幅减小,与
               入库含沙量低和非汛期淤积量少有关,但 7—9 月、汛期和年总排沙比均大于 1974—2002 年。
                   水库排沙量由进库沙量和库区冲淤量组成。影响库区河床冲淤的主要因素是来水来沙和河床边
               界条件、水库运用方式、坝前水位、水面比降等。水库水位降低至淤积面以下或从控制运用至泄
               空运用时,水面比降变陡产生溯源冲刷,向上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库水位相对稳定且水面比降渐
               趋一致时,溯源冲刷基本结束,入库流量越大溯源冲刷发展范围也越大                                    [25] ,水位越低溯源冲刷效
               果越好   [24] 。在不受水库影响的河段或者溯源冲刷结束后的库段,当入库含沙量小于水流挟沙能力时
               发生沿程冲刷,在水库回水范围内溯源冲刷起主要作用,回水末端附近及以上主要为沿程冲刷。各
               因素的变化和影响程度的差异造成不同的冲刷形式,其共同点是产生淤积的库段在冲刷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水流泥沙运动将接近于天然河道的输移规律。
                   参考黄河下游多来多排多淤的输沙特性,河流的输沙率不仅是流量的函数,与来水含沙量有
               关,写成函数形式为         [28] :
                                                                a
                                                          Q = kQ S 上 b                                 (1)
                                                           s
                 — 394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