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60

性敏感度。在固定 C 和 C 后,分水源和汇流参数,SM、KG、CS 和 CI(壤中流消退系数)在日尺度上
                                      ep
                                 p
               比较敏感。
                   根据对参数空间结构的理解,就可以设计一套参数率定方案。赵人俊等的方案                                      [42] 是:以水量平
               衡为目标函数率定蒸发及产流层的参数,以过程线绝对误差为目标函数率定汇流层的参数,以过程
                                                                      [44]
               线对数绝对误差为目标函数率定分水源层的参数。而 Li 和 Lu                           则把参数分成 3 组:第一组包括两个
               折算系数,第二组包括分水源及汇流的参数,第三组包括产流和蒸发的参数,然后依次优化这些参
               数。第一组和第三组拟合年过程线,第 2 组拟合日过程线。其和赵人俊等的方案有不谋而合之处,具
               体见下节。
               2.4  模型参数自动率定           自从概念性水文模型问世以来,参数自动率定一直是模型开发者和用户的
               愿望。也被认为是增加模型可用性和易用性的重要途径。大多数自动率定以优化算法为基础。随着
               计算机性能提高,涌现出一批出色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等等。正
               如 Duan 等 [45] 指出的那样,即使是一仅有 6 个参数的简化水文模型,其目标函数的响应曲面已非常复
               杂,有很多局部极值。这种复杂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参数间相互作用, 响应曲面的非凸性和微分的不
               连续性。因此,在早期的模型优化研究中,较多使用 Rosenbrock 法和单纯形法等直接寻优的方法,
               而不太使用基于梯度的方法。从 Duan 等的结果不难知道这些局部优化方法很难搜到全局最优。也就
               是说这些方法可以或多或少改善模型参数,却很难找到最好的参数组合。最近的参数优化研究较多
               使用全局优化算法        [46-49] ,也显示了全局优化算法的优越性。特别是 SCE-UA(或 SCEM-UA)是一个考
               虑水文模型特性的全局优化算法,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利用                           [50-51] 。
                   毫无疑问,相关研究对新安江模型自动率定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必须指出,即使是全局优化算
               法,也只是提高探索得到全局最优的概率。不应过分仰赖优化算法,而应该对优化结果进行充分的
               论证。笔者曾经用 SCEM-UA 法对表 1 中 15 个参数进行优化,虽然每次优化都能得到一组不错的参数
                                                                                       [44]
               组合,但每次都不同。而且每次调用模型 50 万次都达不到收敛标准。Li 和 Lu                                  根据敏感度分析结
               果,提出了多步优化方案。把参数分成 3 组:第一组包括两个折算系数;第二组包括分水源及汇流的
               参数;第三组包括产流和蒸发的参数。从一组常用参数值出发,依次用 SCEM-UA 法优化第一组,第
               二组和第三组参数。前面的优化结果在后续优化中使用。第一组和第三组最大化年过程线效率系
               数,第 2 组拟合最大化日过程线效率系数。为了确认方案的收敛性,笔者也曾经循环这三组参数的优
               化,第二次、第三次结果变化不大,也就是说不用循环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在理想条件下,即
               使用人工生成流量资料时,方案基本能够得到生成流量时使用的参数。在使用实际资料时,也能得
               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包括精度和参数的合理性。收敛速度第一组最快,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慢。
               模型调用次数一般在 10 万到 15 万之间,远远低于设定的优化程序模型调用上限 50 万次。
                              [44]             [52]
                   根据 Li 和 Lu   的结果,Lu 和 Li      提出了“降维缩容”的模型优化战略。“降维”是通过理解参数空
               间的结构把高维空间分割成几个低维子空间。在这些子空间上进行优化,可以提高优化的收敛性和
               得到全局最优的可能性。“缩容”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在不失一般性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参数取值范
               围,使参数空间容积缩小。如利用退水曲线推估地下水消退系数,然后据此设定比较小的取值范
               围。另一个是考虑参数间的相互关系限制取值范围,如设定 CI < CG 。虽然这会限制理论上可能出现
               而实际上很少出现的壤中流出流慢于地下水的现象,但却可以缩小参数空间,并避免新安江模型结
               构上潜在的异参同效         [53] 。从模型结构不难发现,两组参数值 KI,CI                   和 KG,CG 互换不会对模型
               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在 CI 和 CG 的取值范围有重叠时,参数空间内会出现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
               子空间,使绝大多数优化算法面临困难。
                   另一个在文献中很少被提到的是模型初始值问题。优化过程中,每次调用模型都必须设定初始
               值。他们对模型输出的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地表水短一些,几小时到几天,主要因流域大小而
               异。壤中流较长,从几天到几十天。地下水最长,为数月到数年                                 [36] 。土壤水分则在数月到一年左
               右,气候越干燥影响时间越长              [54] 。计算目标函数时应尽可能剔除这段时间的模型结果,以避免优化
               参数值受影响。优化次洪模型时更应充分考虑初始值问题。
                 — 436  —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