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61

2.5  模型参数可移植性           参数可移植性一方面是模型运用上的需求,也是对模型普适性的检验。日

               模型参数移植到小时进行次洪预报需要时域上的可移植性,资料短缺流域或无资料流域的洪水预报
               需要空域上的可移植性。可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讨论                          [55] 。
                   赵人俊等    [42] 指出新安江模型分水源和汇流相关参数受模型时段长影响。分水源参数受雨量时段
               内均化影响比较复杂,而汇流相关参数可以进行时段转换。Jie 等                            [56] 对这些参数和模型时段长作了深
               入的分析,并建立了参数值和时段长的经验关系。陆旻皎                           [57] 根据线性水库理论得出:
                                                              æ Δt
                                                      C Δt  = exp ç-  ö ÷ ø                            (7)
                                                              è T
               式中: C   Δt  为时段长 Δt 的消退系数;T 为线性水库的蓄泄系数。并据此得到消退系数时段转换公式:
                                                                Δt 1
                                                        Δt ( )  Δt
                                                       C  = C     2                                    (8)
                                                         1    Δt  2
                   举例来说日消退系数是时消退系数的 24 次方。因此在讨论消退系数时必须明确说明时段长度。
                   理论上讲,式(8)可以用来进行任何时段之间的转换。但在长时段向短时段转换时,长时段消退
               系数往往有很大误差,不实用。陆旻皎                   [57] 考虑雨量的时段内不均匀性,简单讨论消退系数所具有的
               不确定性,建议率定参数或进行时段转换时确保转换前时段长 Δt < T 5 ,也就是说 C >0.82 以保证退
                                                                                            Δt
               水段有大约 80%洪量。赵人俊和王佩兰                [36] 指出地下水日消退系数一般为 0.98 ~ 0.998,壤中流日消退
               系数经常达到 0.9,可以用式(8)从日消退系数转换得到时消退系数进行次洪计算。而河网蓄水消退
               系数决定于河网地貌等,汇流时间在中小流域一般为数十小时,日消退系数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通过转换得到时消退系数很困难。往往需要用次洪模型进行率定。总而言之,除了不同时段长度参
               数间的关系外,还必须考虑转换前参数值所带有的不确定性。
                   空域上的可移植性主要指模型参数的跨流域使用,与参数区域规律的内涵有很大重叠。对解决
               缺资料或无资料地区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历代水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赵人俊等                                [42] ,陈志明 [58] 详尽分析了 SM
               与地质条件,岩性的关系,为无资料地区确定 SM 推求提供了一个途径。赵人俊                                     [59] 在 1991 年提出了
              CS 随时间、流量变化的方程。徐倩等                 [60] 对黄山地区 13 个流域进行参数率定,得出了 CS 与流域面积
               的经验关系。陆旻皎         [57] 从线性水库理论出发得到式(7)所示消退系数和蓄泄系数 T 的关系,并提出蓄
               泄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经验关系。在 2.2 小节提及的研究也为从数值地理信息提取蓄水容量曲线提供了
               思路。另一方面夏自强          [61] 提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与干旱指数有关,显示了气候条件的影响。
                         [62]
                   Li 和 Lu  结合年水量平衡方程式和 Budyko 假设,提出了用年雨量、径流量及蒸发能力推算 C                                   ep
               的关系如下:
                                                             æ
                                                    R  = C exp ç-α  C ep  ζ  ö ÷                       (9)
                                                    P g  p   ç è  C p  ÷ ø
               式中: R 为年径流量; P 为年雨量; ζ 为资料干旱指数,即资料年平均蒸发量与年平均雨量之
                                       g
               比; α 为常数。式(9)在优化时可以用来减少优化参数。如果雨量不需要折算,即 C = 1 时,
                                                                                           p
                                                      R  = exp( -αζC  )
                                                     P g          ep                                  (10)
               就可以直接估算网页版新安江模型的 C ,即原版新安江模型的 K。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ep
                   利用各种水文、气候、地理和地质等方面的数据,信息、知识、规律和法则推求模型参数是比
               较理想的路子。更多是用有资料流域的参数值和各种水文,气候,地理,地质等方面的数据建立统
               计关系。如前所述,这方面新安江模型在应用流域数上有绝对优势。每个流域的模型参数受率定者
               的主观因素影响也许有很大的差异,但覆盖全国的大数据一定会揭示中国境内模型参数的规律性。
               中国幅员广阔,覆盖了很多气候区,这些规律性应该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对模型在全世界范围的拓
               展也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 437  —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