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4期
P. 56
水 利 学 报
2021 年 4 月 SHUILI XUEBAO 第 52 卷 第 4 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21)04-0432-10
新安江模型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陆旻皎 1,2
(1. 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日本新潟县长冈市 940-2188;2.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60)
摘要:本文回顾新安江模型的研发,冀望从中得到启发,展望模型发展的将来方向。因为新安江模型研究有非常
庞大的积累,为了突出重点,回顾主要着眼于与模型研发和可利用性有关的几个方面。它们包括流域产流机制、
蓄水容量曲线、模型参数及率定、模型参数自动率定和模型参数的时空可移植性等 5 个方面。了解过去的研究积
累和现状,从模型的研究开发、改善和论证,参数空间结构的理解和参数率定,参数在时间空间上的可移植性,
以及模型的普及推广的观点出发,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新安江模型;产流机制;蓄水容量曲线;参数空间结构;参数率定和自动率定;参数时空可移植性
中图分类号:TV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00695
1 研究背景
新安江模型是由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赵人俊教授所领导的团队研发的降雨径流模型,于
1963 年提出雏形,1973 年正式发布 [1-2] 。该模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不仅
仅局限于降雨径流模拟及洪水预报,也包括水资源规划管理、防灾、农业等与水有关的领域。为国
[3]
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贡献,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选集 。与很多世界同类知名模
[6]
[7]
[4]
[5]
型,如萨克拉门托模型 、TOPMODEL 、水箱模型 和 HBV 模型 等相比,在精度上也不逊色 [8-9] 。
新安江模型在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广泛应用,使其结构设计在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得到考验。
图 1 和图 2 为 2018 年 8 月初在百度学术和谷歌学术上搜索相关中英文关键词得到的期刊论文数。可见
新安江模型相关研究是相当活跃的。学术研究如此,全国水文机构也广泛使用新安江模型。从 1999
[9]
年举行的全国水文预报技术竞赛 参赛队伍可见一斑。此次竞赛共有 25 队 10 个模型参赛,其中 14 个
队选择了新安江模型。新安江模型的应用流域数应该是其他模型很难比肩的。这为其参数的区域规
律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安江模型在国内水文单位取得了压倒性的利用,但在学术层面的应用似乎有停滞或减少的趋
势。与国内期刊论文数近十年基本保持不变或微幅增加相比(图 1),英文论文数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趋
势(图 2)。是新安江模型已经趋于成熟,已经变成诸多模型中的一个,无需进一步研发呢。还是随着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不能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不能吸引新用户。抑或是传统的集总式已经到了被
分布式模型取代的时代。
就分布式模型而言,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并不明显。日本所有主要流域都引进了分布式模型进
行洪水预报,但精度等方面还有待改善。发挥分布式模型理论上的优势需要高精度分布式降水资料
的稳定获取以及分布式水文参数的提取等方面的支撑。笔者认为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
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分布式模型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集总式模型。模型用户将会根据自
收稿日期:2020-09-04;网络首发时间:2020-11-05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01103.1535.001.html
/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5B028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9080)
作者简介:陆旻皎(1960-),教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E-mail:lu@vos.nagaokaut.ac.jp
— 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