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5期
P. 81
重作用下固结,滑体被压密。首次库水升降 30 离心力 库水升降 离心力 200
加载阶段 试验阶段 卸载阶段
(Test1)过程中 DPS1 和 DPS3 的变形速率先增 175
25
大后减小,并在水位最高时达到最大值。在 150
库水位
第 二 次 库 水 升 降(Test2)过 程 中 , 库 水 位 由 20 125
23.0 cm(175 m)下降初期,DPS1 和 DPS3 的变 试验水位/cm 15 加速度 100 加速度×g
形速率达到最大,随着水位下降变形速率减 10 75
小,整体滞后于水位变动。第三次库水升降 50
(Test3)过 程 中 , DPS1 和 DPS3 的 变 形 速 率 几 5 25
乎与库水位呈负相关,并在库水下降阶段变 0 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形速率有明显提升。试验表明,首次蓄水对 时间/s
滑坡变形具有显著影响,在后期库水升降过 图 7 离心模型试验加速度和库水加载方案
程中,滑坡整体变形速率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库水升降提速后,滑坡在库水上升时段变形减
弱,而在库水位下降时段变形加强。
(a) 试验模型前缘掏蚀塌落现象 (b) 验模型中部轻微隆起,过渡段被挤密
图 8 离心模型试验后滑坡的变形迹象
试验期间,EPS2 土压传感器未测得有效数据,EPS3 土压传感器损坏,土压力监测数据和孔隙
水压力监测数据如图 9(c)(d)所示。由于 PPT1 位于模型后部,水位波动对该孔隙水压力传感器无
明 显 影 响 。 在 离 心 加 速 度 加 载 阶 段 , 因 水 位 未 上 升 至 滑 面 高 度 , 各 传 感 器 孔 隙 水 压 力 无 明 显 变
化;在水位上升至 175 m 时,PPT2 和 PPT3 孔隙水压力发生突变后因水位下降而降低。在库水位升
降试验阶段,PPT3 因处于滑体前部,对库水位升降的响应较快,基本与库水位保持同步变化;位
于滑坡中部的 PPT2 孔隙水压力值因位置原因表现出滞后性。在离心力卸载阶段,前缘水位迅速下
降,滑坡体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各孔隙水压力传感器值逐渐减小。在离心加速度加载阶段,
滑坡模型固结压密,导致 EPS1 土压力值增高,并在库水位首次升高至 175 m 时有所上升,但数值
相对较小。在位于试验模型前部区域的 EPS4 受库水变动影响土压力曲线变动较大,表现出与库水
变动明显的相关性。
EPS4 和 DPS3 均布置在涉水滑体前部,基于有效应力原理获得位移与应力关系图如图 10 所示。
在库水上升过程中,库水进入坡体引起滑体内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增大,库水的浮托作用使滑
坡土体有效应力降低,尤其在库水位维持在较高水平时,有效应力处于最低值;在库水下降的过
程中,随着库水渗出滑坡体外,测点处孔隙水压力减小,使得其有效应力逐渐恢复。库水上升的
浮 托 作 用 会 降 低 涉 水 滑 体 的 阻 滑 作 用 , 有 助 于 滑 坡 变 形 ; 库 水 下 降 后 涉 水 滑 体 的 阻 滑 力 得 以 恢
复,滑坡变形减缓。随库水升降速率的提升,孔隙水压力的变动稍微滞后于库水位,导致有效应
力在高水位运行和高库水位下降初期均处于较低水平,滑坡变形速率最大时段由高库水位转变为
高库水位下降初期。库水升降速率的提升后,在库水位下降初期,坡体内外存在一定水头差,库
— 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