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2021年第52卷第9期
P. 71

量 的 相 关 系 数 超 过 0.95, AquaCrop 模 型 效 果 最
                                                                                  2
                                                                      2
                                                                                              2
               差。因此,在动态地下水埋深条件下,采用 BMA                            8500  R =0.894  R =0.927   R =0.959
                                                                     y=0.948x+713.88 y=0.921x+753.74 y=0.996x+62.45
               方法 [29] 融合 AquaCrop、Jensen 模型的模拟产量能够
               提高和平灌区产量模拟精度。                                     (kg/hm 2 )  8000
               5.2  分区灌溉模拟结果           各典型年不同地下水埋
               深区域所有灌溉情景产量模拟结果见图 7(Ⅰ区表                           模拟产量/  7500
               示 GD≤1.5 m 的 区 域 , Ⅱ 区 表 示 GD>1.5 m 的 区
                                                                  7000
               域)。采用 Mann-Kendall 趋势检验法,对各年型不
               同区域所有灌溉情景的产量进行趋势检验,结果
                                                                       7500 8000 8500 7500 8000 8500 7500 8000 8500
                                                                                           2
               见表 7。结果显示,不同年型各区域产量趋势检验                                          实测产量/(kg/hm )
                                                                           图 6  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对比
               值均小于-2.58(显著性水平 0.01),随着灌水量增
               加,产量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但枯水年产量变化趋势与总体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8.6                                        8.6
                            Ⅰ区 25%~75%  Ⅱ区 25%~75%  1.5IQR 内的范围         Ⅰ区 25%~75%  Ⅱ区 25%~75%  1.5IQR 内的范围
                            中位线        均值        异常值                    中位线       均值        异常值
                                                                 8.4
                      8.4
                                                                 8.2
                      8.2
                    (t/hm 2 )                                   (t/hm 2 )  8.0
                    产量/  8.0                                    产量/  7.8


                      7.8
                                                                 7.6
                      7.6                                        7.4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100~200 200~300  300~400  400~500 500~600
                                      灌水量/mm                                       灌水量/mm
                                     (a) 枯水年                                        (b) 平水年
                                            图 7  Ⅰ区、Ⅱ区不同灌溉情景产量-灌水量关系
                                               表 7  产量 Mann-Kendall 趋势检验值
                                                        平水年(P=50%)                   枯水年(P=85%)
                              Ⅰ区                          -17.984 1)                    -12.612 1)
                              Ⅱ区                          -13.491 1)                    -17.649 1)
                  注:1)表示 0.01 显著水平。

                   筛选相同灌水量下各典型年不同区域产量最大的灌溉情景,拟合产量-灌水量关系曲线,结果如
               图 8、表 8 所示。结果表明,水稻产量-灌水量响应规律呈非线性关系。灌水量较小时,土壤含水率
               较低,作物受到一定程度干旱胁迫,阻碍干物质累积与产量形成,此时增加灌水能够降低水分胁迫
               程度,促进产量形成;枯水年水分胁迫更严重,产量形成受到抑制,增加灌水能显著降低水分胁迫
               对产量形成的抑制作用。灌水量较大时,土壤常处于饱和状态,土壤含氧量和透气性低,导致水稻
               根系发育受阻,进而影响产量形成;灌水量越大,越容易产生深层渗漏,造成无效灌水。因此,随
               灌水量增加,水分胁迫逐渐消除,产量为增长趋势,而后影响根系呼吸进而降低产量,但产量整体
               仍然呈现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随着灌水量增加,Ⅰ区最早出现产量降低现象,Ⅱ区较晚出现。原因是地下水埋深小时,地下
               水可通过毛管水上升供给水稻需水,此时土壤水分垂向运动为毛管水上升过程,增加灌水量会更早
               影响根系呼吸作用,最终导致产量降低;埋深较大时,渗漏增强,因此产量降低现象出现较晚。综
               上所述,水稻产量与灌水量响应规律表现出高度非线性,且总体下降趋势明显,并随地下水埋深增
               大表现出滞后现象,能够为优化水稻分区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 1077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